《伪装者》与《北平无战事》之比较——《伪装者》观后感 1.《伪》的正剧范太差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我们太需要一些具有正剧范的影视作品来以正广大民众的视听。前些日子看到有权威公众号推荐一些经典影片,据说看了这些电影就能让人们记住二战、了解二战。可惜的是,名单中竟然没有一部中国的作品。以二战时中国战场之大,以这些年我们生产的抗战作品之多,居然没有一部史诗性的巨作,没有一部让外国人看后能多多少少了解中国当年战况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国人,尤其是影视行业的悲哀。《北》剧当时之所以吸引我,首当其冲的就是其浓浓的正剧范。毋庸讳言,这是一部力图真实再现历史的作品,是一部用我非常欣赏的方式来“真实”再现历史的作品。我们都知道,完全真实的历史是不可能用影视作品来呈现的。但是,如果一部作品能够在尊重史实的大前提下,尽可能符合每一个历史人物应有的言行,斯足矣。这里的符合不是指每个历史人物都不能改名换姓,亦不是指每个历史事件都不能改变细节。这里的符合指的是一个历史人物即便改名换姓,他的言行仍然非常符合这个人物该有价值观。这里的符合是指一个历史事件,即便时间、地点或人物,都有或多或少地调整,但事件本身没有背离它在历史上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很显然,《北平无战事》做到了我所期待的这种符合。所以,这部戏让人看得很过瘾。但是,《伪》剧没有做到我所期待的这种符合。剧中很多情节的设计,虽应了“无巧不成书”的定律,但却无疑失于“真实”。我不理解当年国共在上海的谍报人员为什么就是这么几个、我不明白日本人和 76 号为什么会如此被明家玩弄于鼓掌、我强烈的怀疑明楼是否真的有原型、我不敢相信国共两党联合解救战俘时会犯感情用事的低级错误。这样的剧情只会让人觉得它是在戏说,而无法让人们去正视历史,更不会唤起人们内心最该有的那种“不忘国耻”的国家情怀。一个上海滩,让我们拍出了多少抗战戏、谍战戏。但是,当年上海的敌后斗争到底是怎样的,试问有几个观众能说得清。第 1 页 共 3 页这也难怪,因为事实上,编剧也说不清,或说也没想说得清。很多时候,让剧情更好看,已经绑架了太多编剧的意志,以至于他们无暇去想真正的历史是怎样的。也许,这已经不是某个编剧的悲哀,而是编剧群体的悲哀。 2.《伪》的文化味太淡事实上,刚刚开始看《伪》的时候,当听到明楼说出“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听到于曼丽说出“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时,我想当然地认为这将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