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业艰难》有感 吴艳 百度"一丁集团破产",结果不尽相同,大体都是开篇讲述该集团璀璨耀眼的光芒万丈和毫无征兆的宣告破产,不同的是各媒体从不同的行业角度、社会角度、国家政策、经济分析、大众吐槽等等阐述这个"错误的原因",无不映射"倒闭潮"的来临。 客观的讲述 起初我如小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目一般,圈除了文中的中心思想: 一、宣告破产:伤感的同时感到一阵轻松;卸去经营的压力,也希望回避不必要的中伤; 二、阐述事实:高管和员工的艰难维持,老板的无奈跑路; 三、企业的无奈:银行、厂商、盲目扩张,根本停不下来; 四、老板的反思:第一,永远不要跟银行借钱;第二,永远不要向民间借贷;第三,量力而行; 五、企业、老板、员工。企业是老板的全部、企业是员工的饭碗,全部没了就什么都没了,饭碗没了还可以找下一个,不过一碗饭。 六、自我救赎。事过境迁,对往日的抱歉、小伙伴的赞叹和个人的情怀。 急功近利,挣快钱,往往是加速死亡 很多企业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不满足于现状,社会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加之整体社会风气的浮躁,必然造就在风投、银行之类的游说之下,走上快速致富的道路。这种模式必将使这些企业注定要失败。 很多失败的公司,一开始就有一种观念,总希望当年投入当年就要有产出、要有效益。但他们忘了只有自身价值得到提升以后,盈利模式形成规模之后,企业才会容易挣钱。还有一些公司本身业务强大之后,为了快速的扩张和一味的追求趋势第 1 页 共 3 页和创新,摒弃了原有的优势模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全部付之东流。这种盲目多元化扩展,而不是专注某一业务领域,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资源分散,资金缺乏,最终导致企业力不从心,不可避免使企业走向失败的境地。 成了规模而又失败的公司往往也死在美观的数值上,一方面强调用户、强调市场,另一方面又要收入、业绩、效益,导致企业为了完成指标,总是杀鸡取卵,在指标上做文章,而不是真正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种只顾前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不遵循发展规律的做法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长足发展和保命攻坚 如果一丁集团能坚持到最后,相信不会有人质疑他可能会比马云更要成功,但在黎明前的黑暗,他没有熬过去。方向对了,但时机错了。就像是当你对一个穷人说,用命换钱不值得,将来你会用钱换命的,就算理解,也不会有人真的听从,因为没钱就没命了。相反富人,哪怕是负人,也是有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