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观后感 观《敦刻尔克》有感 文\慕心 昨日应好友邀请随机买了两张当下评分还不错的电影票,电影的名字是《敦刻尔克》。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联军因为在德国战场上的一次军事失误引发了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当然,撤退的地点就在法国与比利时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事件的起因源于 1939 年 9 月 1 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般的进攻,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年 9 月 3 日,英国和法国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向德国宣战。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英、法联军躲在自己布置的马奇诺防线后,并没有对波兰国家给予实际的军事支援。在对德国宣战期间,法国曾象征性的发动过一场“萨尔攻势”。当然这场象征性的攻势取得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战线仅仅向前推进了 5 英里,法国军队占领了大约 20 个左右的无人村庄。这种“胜利”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几乎为零。与此相反的是德军的进攻可不是游戏,9 月 7 日,德国军队迅速占领华沙,波兰至此彻底沦陷。德国军队对于英、法联军的这种“奇怪的战争”也是大惑不解。希特勒很清楚英、法两国的谴责无疑于作作势而已。这就好比受困的羔羊对着饿狼装腔作势的空吼,最终只会暴露自己的恐惧。该是战争解决的还得靠战争。德国军队的进攻丝毫不受任何影响。英、法联军的不战和假战反而让德军率先占得有利先机。德军在战场上的连胜导致 1940 年 5 月 10 日,德国正式开始进攻西欧。希特勒将大量的军力投入西欧战场,这与英、法联军的消极应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史料记载,当时德军共出动了 136 个师,3000 多辆坦克。希特勒将这些部队分为 a、b 两个集团军群开始猛烈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西欧战场正式拉开了帷幕。当时与德国实力相当的是英、法、比利时、卢森堡及荷兰共同组成的 147 个师,约 300 多万军队。然而,由于法国领导层战略决策上的呆板与保守,他们并没有主动进攻和做好防守计划。只是自己沉浸并寄希望于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第 1 页 共 5 页线上,从而实际上对德国宣而不战从不主动出击。法国虽然偶尔在其与德国边境上进行小规模的“小打小闹”(萨尔攻势),然而,却最终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有效进攻从而改变战局。 自古以来,战争的取胜在于出其不意和掌握战争的先机。没有人会配合你而乖乖进入你设置的圈套中。法国军队认为德军进攻其必定会进攻马奇诺防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德军并没有直接攻打马奇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