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出门》读后感: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 --《扫地出门》读后感 原创:闭眼唱歌 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中国,房子成为了家家户户饭桌上经常提起的大事情。几年前做了正确决定"一房致富"的人反复念叨自己的英明,没有赶上最后一班车的人叹气连连,望着水涨船高的放假,脑子里对自己那点可怜的"资产"不断排列组合,看看能够的上哪家中介提供的信息。 房子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也是一个家,是一个人最后的防线。而今天,它俨然成了一个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的投资品,更成为了一个富有的象征标志 当起居空间成为被占有的资产,本来自然的人际关系和不成问题的人的存在价值,也成了问题,被异化为要通过奋斗去"证明"、去追求的对象。房产证现在是你人之为人的一个基础。没有房产,年轻人找不到对象;不能帮子女买房,父母内疚自责,可能还会被自己的孩子埋怨。 这本《扫地出门》,聚焦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的"扫地出门"现象,跟踪了密尔沃基多位房主与租户,展现了其中尖锐的矛盾。 曾经美国也是很少直接把访客赶出房子的,在上一次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也发生过扫地出门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抗议,警察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如何应对。 1932 年 2 月,纽约布朗克斯区有三户人家遭到驱逐,结果社区的居民群起反抗。对此,纽约时报评论道,可能是天气太冷了吧,现场抗议的才一千人,有时邻居们会直接杠上纽约法庭,一屁股坐在被驱逐的,家庭的家具上,让人想搬都搬不走,有时他们会无视法官的命令,把当事人的家,家当搬回去,联邦法警本身对强硬执法也拿不定主意,他们不觉得身上的紧张和枪该用来对付老百姓 今天的美国却不再这么有人情味,扫地出门对于租户和房主来说都是常事。很多"滚刀肉"租户早就习惯了被数次驱逐,第 1 页 共 19 页而房主,尤其是那些把租房当做生意的房主,则掌握了维护自己权利的法宝。 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治安官之下有一个小组,他们的全职工作就是执行驱逐和发布止赎令,有的搬家公司专接驱逐案子。员工从周一到周五都不得闲,还有上百个公司四处挖掘数据,制作访客筛选报告,列出租客过去的驱逐记录与法院档案,将资料出售给房东。现在的房屋法庭人满为患,特聘法官被逼着在走廊上或塞满旧书桌和破档案柜的临时办公室里处理案子。但会去出庭的房客少之又少,对于隆隆的卡车引擎声,大清早传来的敲门声,还有街边,一整排自己的锅碗瓢盆,低收入家庭早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