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美教室》有感 这些天,我阅读了《完美教室》这本书,它讲述了三年时间 40 个孩子和老师在一起的学习、生活、成长的故事。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慨,感慨于老师对孩子的用心,感慨于生命教育,感慨于""感慨之一:用心对待孩子 记得文学家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爱孩子谁都会说,要做确是难上加难。这就要靠老师平时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善思善诱,让孩子时时面对阳光,这就是我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点。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老师在用心对待孩子的同时,也要带动孩子的积极性,让所有孩子都能做事信心十足。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诀。"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处事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乐于面对挑战。俞老师为孩子制作名片,给孩子们的寄语,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与学生平等交流,营造一种和学“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 感慨之二:生命教育 书中提到杨老师的病逝,也不由使我想起了几年前在中心小学听过一次关于生命教育的教育的讲座,也不由让我想起一些新闻时事:“为什么现在学生自杀的事件较多。因为有些孩子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而学校有必要,也有责任通过教育让孩子知道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以及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学习和竞争的压力,已经成为困扰孩子的最大问题在孩子承受学校学习、社会适应等压力的同时,不少家长也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地灌输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久而久之,压力冲破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孩子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有关专家指出,问题发生第 1 页 共 11 页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过度娇惯、保护孩子,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惯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自身承受能力差,很难接受压力,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要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都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社会学家指出,中国当前还有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读书作官”、“光宗耀祖”改头换面成了“求学可以当白领、赚钱发财”等。有关人士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