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国家治理现代化》心得(2 篇) 本书作者俞可平先生分别从治理和善治的理论基础、全球化与治理变迁、社会自治与治理秩序以及全球治理等角度,深刻阐释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于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被首次提出,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第一部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两大总目标之一,而且是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提并论的,足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治国理政的新模式。治理这个概念,据说是美国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较为系统的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针对具有强烈政治化倾向的统治行为和大政府时代政府强大的社会管理权,甚至由于垄断对社会的管理而形成单一的国家管理模式。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善治已经成为人类政治发展的理想目标。虽然在我国以前规范性文件中没有国家治理体系这一概念,但国家治理的实践还是存在的,谓之治国理政。但我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是分散的、非系统的,缺乏制度化、体系化安排,而且是以人治和行政化、强制性为主要特征,以运动、活动和会议为主要载体,对国家各方面实行治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要打破传统习惯,打破人治思维方式,形成以制度化、体系化、系统化为其外在表现,以法治化、法治中国为其核心内容,逐步破除运动式、活动式、会议式的治理范式的治国理政的总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它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我们党从一个革命党真正转变为执政党。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与此相应,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以中国具体国情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 1 页 共 5 页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基层,把治理的重心放在基层,使顶层的关注变成普遍的关切,使顶层的设计变成全民的自觉,我们才能真正保持政令畅通、实现科学发展。从实践层面看,执政者理当更加注重目光下移,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对接起来。这固然有赖于基层自身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