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的课堂”中学习、思辨、提升(关于研学旅行的感想) 在“行走的课堂”中学习、思辨、提升 ——关于研学旅行的一点感想 2013 年 2 月,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等。2014 年 7 月 14 日,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研学旅行已经逐渐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必然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研学旅行更多呈现的还是一种乱象,因此就此次带队赴美研学旅行的经历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研学旅行的定义 研 学 旅 行 也 就 是 我 们 通 常 所 说 的 “ 游 学 ”(studyabroad),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 20 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learningmodel)。它是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外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学,在学习之中放松,在游玩当中学习,其本质是文化的融合,是一种新兴的复合类教育形式, 在《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中的第二条则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本指南所称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是指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在学期中或者假期以集体旅行和集中住宿方式,组织中小学学生到境外学习语言和其他短期课程、开展文艺演出和交流比赛、访问友好学校、参加夏(冬)令营等开拓学生视野、有益学生成长的活动。” 二、研学旅行的选择 第 1 页 共 6 页 之所以这次赴美研学旅行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在几个环节的选择上都很慎重、很用心。 首先是选择了合适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学习,更适用于这种“走出去”的学习,因此学生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个人认为,这样的活动最好是选择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有较好的学习热情和意愿的学生。对语言的要求是基于“境外”研学旅行的考虑,虽然有中文的教师和导游陪同,但是大多数课程都是纯英文教学,而且这种活动也希望学生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直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所以参加境外研学旅行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