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读后感三篇 篇一:《借我一生》读后感《借我一生》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余秋雨一家所遭受的灾难、面对灾难时作者和家人的举措和立场以及灾难过去后作者对陷害者的态度...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主要关于三个方面。文革,文化,和亲情。 对于“文革”,我们这些没经历过的人是最没有发言权的吧。因为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体会不到其中的复杂、恐怖和辛酸。我们只知道,在那个年代,文人所遭受的身体和心灵上的折磨是很难想象的。正如余秋雨在书中所说:“这是一个不在乎人间生离死别的铁锈年代,这是一个不知道临死之人除了见医生之外还想见见亲人的冷血群落,这是一个不明白家庭本义和伦理责任的卑琐权力。”“文革灾难的民间版本,是一种彻底失控的民粹主义,为平日游荡在街角、埋藏在心底的恶,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机会,而且把这种发泄转化为表演,转化为文化,转化为暴力。”“文革”时期的人,个个极力自保,不肯、不愿、也不敢为他人伸出援手,更多的人,靠“揭发”他人得以自保。就像对被诬陷多年的作者的父亲,朋友应该知情,知情应该发言,在那么长的时间内说几句平实的公道话并没有太大的风险,而对当事人却是救命绳索。可是,没有一个知情人站出来说这么一句话,这就是“文革”时期的大部分人的做法。 亲情,总是让人感动的,尤其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书中说道:极度饥饿中的亲人是不能聚在一起的,因为面对一点儿食物必定会你推我让,谁也不肯下口。作者一家人,正是这样。由于作者有着很大一个家庭,而父亲被“打倒”的时候,他的工资是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所以在当时饥饿并不普遍的上海,作者一家人却被饥饿所折磨。但不管遭受怎样的骂、陷害,亲人总是会站在你身边,极力想保护你,分担你的痛苦。就像无论“造反派”怎么说作者的父亲他都不在意,只要那种说法不会给子女带来麻烦。 所谓“文化大革命”,就是借文化的名义革文人的命,这第 1 页 共 4 页样说应该也不过分吧。文人确实遭到了灾难,文化也确实遭到了扭曲,走向了倒退。“文革”后期有一个臭名昭著的“考教授”运动。一大批工宣队员、造反队员一定要考出个“高贵者最愚蠢”、“知识分子最没有知识”、“读书越多越愚蠢”的结论来,全都翻着《赤脚医生手册》考医学教授,翻着《学生小字典》考国学大师,据说也考出了成百上千的“常识错误”,这简直是荒谬至极。然而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在那个人人不敢谈论文化的时代仍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坚持读英语原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