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旗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再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是显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深厚博大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的基本体现,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在旗委、旗政府的重视下,在各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我旗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一、文物基本情况阿右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境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截止20XX年底,在全旗7.3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初步查明各个时代的文物遗址521余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盟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5处,馆藏文物4000余件(包括民俗用品)。我旗文物中史前文化遗址和岩画分布较为密集,通过为期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521处,其中史前文化遗址62处(大都地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周围),岩画62处约3万余幅,岩画分布呈北密南疏趋势,遍及7个苏木镇。我旗岩画不仅分布面积广,而且岩画具有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千姿百态、数量大、相对集中、密集度高、时代延续长等特点。特别是曼德拉山岩画最具代表性,其内容之丰富、造型手法之多样、艺术造诣之精湛,无愧为古代艺术的精品,被称之为“中国古代艺术画廊”。曼德拉山岩画现已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曼德拉山岩画18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内,分布着4234幅岩画,精湛的雕刻功底,生动的艺术图案,形象地记录了远古游牧狩猎先民的生活情景。大约从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早期开始,至元、明、清,几乎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朝代都有岩画遗留下来。岩画内容丰富多彩,大部分内容反映狩猎和放牧生活。1998年,第1页共4页20XX年、20XX年原国际岩画执行主席阿纳蒂3次专程前来曼德拉山进行岩画考察,1998年在曼德拉山岩画考察时评价:曼德拉山岩画当属“亚洲第一,世界第二”,20XX年在考察额勒森呼特勒手印岩画时,他认为阿右旗雅布赖山中发现的5处手印岩画是中国最早的岩画,“巴丹吉林岩画无愧人类艺术的宝库”。20XX年9月xx旗举办了“中国.首届曼德拉山岩画国际研讨会”得到了国际、国内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阿右旗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炫丽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那些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格的传说、歌谣、长调、蒙古族服饰、刺秀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风俗、民族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近年来,我旗注重民间流散文物管理,2004年我旗组织文物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苏木镇对我旗民族文物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建立了民间珍贵文物档案。2005年以来共收集民族文物800多件。12二、相关建议(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阿右旗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下设二级文物管理局;设立专职文物保护员和义务保护员队伍,依法对全旗的文物进行监督管理。(二)加强基础工作,制定全面、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全旗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总体规划。尽快整理形成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并利用普查成果,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对有价值的文物要做到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科学档案、有保护组织)工作;对已公布为文保单位的要按照“一处一策”的要求,逐个制定(包括保护要求、难点、技术、经费、修缮年度等内容)专项保护方案,经政府批准后,分年分项实施;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行政部门应尽快依法登记公布,并监督所有者或使用者加强保护和维修;同时将文物利用和安全保卫工作一并纳入规划,作出明确部署。(三)加大对丝绸之路古驼道的勘查开发力度。一是结合中央关于重启丝绸之路的战略部署,对我旗境内的古丝绸之路各个历史遗迹进行详细登记和开发利用。并绘出路线图,让世第2页共4页人明白丝绸之路还有北道,且在历史上为东西方的商业交往,发挥了积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