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梁家河》体会 第一篇。前几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一本名叫《梁家河》的薄册子。从未被什么轻易感动的我,却被书中所描述的艰苦奋斗的时期和真挚情感深深地打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篇幅不长,却精准地阐述了一座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小村庄,在改革发展的巨大浪潮中种种变迁:昔日的贫困村,在一代代有着理想崇高、坚定理念的担当者的带领下,逐步改善物质条件,饱经风雨,砥砺前行,最终,“摘掉贫困帽”,成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这是社会进步的缩影,也是祖国巨变的体现和最成功的写照。 文字细腻、生动朴实,情感真挚,情节动人,真实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变。 《梁家河》里有“大学问”,是一部百看不厌、诲人不倦的心灵启迪式教科书,讲得是如何能把“根”留住,“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这些都是值得反复阅读,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这绝对是当下人们深刻学习和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源泉。 全书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和“我们走在阳光路上”等四个部分。其中,第二篇章“窑洞里长满了故事”有着强烈的知青岁月代入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最艰难的年轻岁月,也是他奋斗不止,坚持不懈的青春年华。 曾经的年代是个撕裂的年代,“父亲遭批判关押,母亲被下放,姐姐去了 XX 省。”没有亲情的温暖,环境的陌生,周围全是“不信任的目光”,没有比这个更沉重的思想压力,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境地。一位少年,一位年仅 15 岁的少年,必须独自面对,冷静思考,正确承受。 少年第一次清晰地感知到孤独和苦闷。但他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努力着,快乐着,坚强地生活下去。 这位北京知青发奋图强,没有丝毫“架子”,迅速融入到第 1 页 共 3 页贫瘠的陕北高原,完全适应当地的作息规律和习惯。与知青、乡亲们团结一致,平易近人,(他)“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北京知青扎根土地,发奋图强,努力生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众多书籍里,汲取营养;在繁重劳动后,点起煤油灯,充实自己,时时不忘勉励自己。“读书是成为他的爱好之一,也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梁家河是众多农村小地方的一个体现,是无私哺育知青的力量源泉,是汲取营养养分的沃土。 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认为最重要的收获有两个。一是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