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VIP免费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_第1页
1/2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_第2页
2/2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 几个星期前,我的朋友送给了我一篇刊发在她微信公众号“塔顶星光”的吴军老师的文章《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并约我给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在原子能(核能)的领域里,我了解甚少,作为一个“外行”人,我也就发表一些我“粗拙”的看法。 原子能(核能)的出现历史并不长久,从爱因斯坦提出了人类最大的能量所在,到 1939 年 1 月迈特纳和哈恩在《自然》杂志上正式发表出现了核裂变,再到费米等人通过可控核裂变获得了能量,短短不到一百年。在这不算长的历史中,它所带来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无疑是令人震撼的。 大多数人与我一样,对原子能(核能)的了解仅仅只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日本所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新闻中所报道的核泄漏事件,还有很多人“谈核色变”。这种现象的出现,论文中将原因归为两点:一是缺乏了解,二是有关政府消息的不透明。我自认为自己是了解太少且过于片面,例如一走进书店,“二战”书籍区总有几本《原子核的使用所带来的灾难》的关于日本史实的记录的书,“小说”区也有《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传媒”区也有《记者探访长崎实录》之类的书,就连科幻区中的小说也不乏出现由于受核辐射影响产生变异的物种。在这种对核危害大力渲染的环境中,在人类文明仍停滞不前,人们仍用核作为武器发动战争,掠夺家国的环境中,对于对核原理不了解的人们,“谈核色变”是必然的。 其实对核能稍有研究的人都了解,核能本身不如公众想象中那般可怕。作为至今唯一能够全面取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它的安全性、清洁性是极高的。以文章中所给的数据来看,人类历史上三次核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伤远抵不过每年煤矿的矿难死亡人数;其清洁环保的能力也仅次于风能、太阳能。 按理说这样优质的能源发现,本该应广泛得知,加以利用,科学家应为之骄傲与振奋才是。可不仅我们对此了解片面,而且作为发现此的科学家也深感愧疚。爱因斯坦自认为倡导原子弹是他一生犯下的最大的错误,西拉德等一批物理学家改行去第 1 页 共 2 页研究生物。这仅仅是因为人类对新鲜事物的恐惧吗。我认为不然,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被烙上了战争的印记。 原子核本身的存在是客观的,利用它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取决于人类自己。德国纳粹研究它想扩大战争,美国及全世界科学家、政治家鼓吹它、利用它加速战争的结束。原子核及它所带有的震撼世界的巨大的威力,成为了政治家与独裁者互相讹诈的工具。人们常说战争会促进科学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