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海岛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 互动研究 舟山市发改委综合处 舟山地处海岛,交通不便,水电等基础设施与大陆共享差,长期影响着海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随着港口岸线资源的在海岛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日益显现,舟山逐步走向发展现代海洋经济的道路,海岛工业从传统的“涉渔型小工业”向“临港型大工业”的积极转变,同时舟山城市化也面临着新的契机。工业发展加快推进着舟山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又会促进海岛工业化。研究舟山海岛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关系,就是要把海岛工业与其他产业、城市与渔农村、大岛与小岛、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整个舟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推进的理论基础 1、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理论阐释 从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看,城市的发展历史悠久。当畜牧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人类就有了交换的需求,从而产生了互通有无的“市”和便于进一步集聚各种要素的“城”,有资料证明,人类至今已有9000年的城市发展史。整体上看,在工业革命以前,城市的发展极其缓慢——在 1760年英国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城市人口在 100多年的时期始终停留在3%左右的水平,只有在工业化引起生产方式有了飞跃式发展之后,城市化才有了巨大的发展。其机理在于,在工业革命形成的社会化大生产中,企业在市场无形手的指挥下,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在布局时便定位于这样的空间:能够共同利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包括提供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加工下脚料或废料以及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辅助企业,减少能源和原料消耗,缩短原料和产品运输距离,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能够面对面地交谈,从而增进了解和信任并互通情报,减少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共同促进公共技术创新,加快观念、思想和知识的扩散等,最大可能地利用范围经济和分工效应。不论从节约各种成本还是增加效益的角度看,满足这些要求的空间形式只能是城市,不可能是孤立和分散的农村,只有城市才能具有聚集经济和聚集人口的能力和特征,即工业化的内容决定了其存在空间形式只能是城市,工业化的日益发展逐渐使城市成为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增长极。这种内容与形式相互适应的逻辑决定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大体呈方向一致的发展趋势,即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总是随着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变化而变,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