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总结 对摊余成本的通俗理解(2012-01-0714:08:30)转载▼ 1、投资者购买债券,实际上就是借钱给发行债券的一方。那么借了多少钱呢。比如支付了 1000 元购买面值是 1250 元的债券,这个 1000 元就是借给对方的钱,也就是初期摊余成本——实际付的钱。 2、“摊余成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本金,即借出的本金,所以取得时贷:银行存款 1000 元,按面值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元。两者的差额 250 元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要在以后每期逐渐摊销掉,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由实付数调为票面数——实际付的钱+-摊销掉的(朝面值方向调) 3、投资者应该获得的利息收益,比如第一期利息,应该用“期初摊余成本 1000*实际利率比如 10%=投资收益 100”,“实际利率”就是市场上真实的利率。而按“面值 1250*票面利率比如 6%=75”得到的是当期实际收到的利息。这样两者有了差额 25 元,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第二期期初的摊余成本(剩余本金)是多少呢。在第一期收到了 75 元利息,而实际应该获得 100 元的,说明还有 25 元没收回,则可以理解成又借给对方 25 元,那现在借出的本金就是原来的 1000 元加上 25 元=1025 元了——应收利息(实际利率计算)与实收利息(票面利率计算)差额 4、把握住摊余成本就是本金,比如发行债券,是别人借给自己钱,则最初的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收到的钱,与面值的差额也计入“利息调整”,在以后各期计算利息费用时摊销。“分期付款超过正常信用期实质上有融资性质的”,也相当于借了对方的钱,因为自己没有实际支付就获得了资产,那么借了别人多少呢。可以是现在就全部付款的话应支付的金额,也可以是将未来的应付款项折现,这就是借到的钱,即期初摊余成本。 第 1 页 共 6 页 5、摊余成本就是,把收到的钱和付出去的钱分为本金和利息两部份。本金冲帐面,利息确认投资收益或是利息的支出。 6、一个万能的公式解决所有跟实际利率有关的内容:摊余成本=实际支出+(实际应收利息-现金流入) 7、实际利率法讲白了就是把当时在贷方的那个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那个二级科目,一步步调整到借方,最后归0,当然如果一开始在借方,就调到贷方,那你每一期应该调整多少呢,这个就需要计算,根据实际利率(投资收益)跟票面利率(应收利息)来计算,这个算出来的差额就是你这一期调整理的数额。所以呢,其实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