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针治疗脑病舌针治疗脑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石现石现一、一、历历代舌代舌针针简简介介舌針的歷史源於《黃帝內經》時期,但是歷代也有發舌針的歷史源於《黃帝內經》時期,但是歷代也有發展。展。在《黃帝內經》以後,晉、唐、宋、明時期除了繼承在《黃帝內經》以後,晉、唐、宋、明時期除了繼承《內經》中《內經》中刺舌下脈絡刺舌下脈絡以治病的治法,還發展了數個以治病的治法,還發展了數個舌體上的穴位,並且有了定名、定位、定主治的符合舌體上的穴位,並且有了定名、定位、定主治的符合現代奇穴規範的舌部穴位。現代奇穴規範的舌部穴位。在舌面把不同的區域劃分為在舌面把不同的區域劃分為五臟六腑五臟六腑始終清代。始終清代。清代《厘正按摩要術》繪有舌部應五臟圖清代《厘正按摩要術》繪有舌部應五臟圖舌舌针疗针疗法的法的产生产生舌針穴位舌針穴位系統化系統化,成為的微小針刺系統,始於,成為的微小針刺系統,始於2020世紀下半葉世紀下半葉,,古代零散的刺血治病才發展成為獨特的舌針療法。古代零散的刺血治病才發展成為獨特的舌針療法。最先提出舌最先提出舌针疗针疗法的是已故著名中法的是已故著名中医医管正齋先生管正齋先生(1907—1980)(1907—1980)。。继继管氏舌針之後,一些醫者先後提出不同的舌針穴位分佈方案,管氏舌針之後,一些醫者先後提出不同的舌針穴位分佈方案,或從咽部、口腔的取穴方案,然而只是一得之見,對針灸學術界或從咽部、口腔的取穴方案,然而只是一得之見,對針灸學術界影響不大,且缺少現代科學實驗的研究。影響不大,且缺少現代科學實驗的研究。归纳出归纳出七种学说七种学说。。((一一))管氏舌針管氏舌針舌上穴位舌上穴位心穴:位於舌尖部。心穴:位於舌尖部。肺穴:位於心穴兩旁肺穴:位於心穴兩旁33分。分。胃穴:位於舌面中央,心穴後胃穴:位於舌面中央,心穴後11寸。寸。胆胆穴:位於胃穴旁開穴:位於胃穴旁開88分。分。脾穴:位於胃穴旁開脾穴:位於胃穴旁開44分。分。肝穴:位於膽穴後肝穴:位於膽穴後55分。分。小腸穴:位於胃穴後小腸穴:位於胃穴後33分。分。膀胱穴:位於小腸穴後膀胱穴:位於小腸穴後33分。分。肾肾穴:位於膀胱穴旁開穴:位於膀胱穴旁開44分。分。大腸穴:位於膀胱穴後大腸穴:位於膀胱穴後22分。分。阴阴穴:位於大腸穴後穴:位於大腸穴後22分,舌根部分,舌根部聚泉聚泉:位於舌面中央,胃穴前:位於舌面中央,胃穴前22分分上肢穴:位於肺穴與膽穴之間,舌邊緣上肢穴:位於肺穴與膽穴之間,舌邊緣下肢穴下肢穴:位於陰穴旁開:位於陰穴旁開11寸,近舌邊緣。寸,近舌邊緣。三焦穴:從聚泉穴引一橫線,舌尖部分三焦穴:從聚泉穴引一橫線,舌尖部分稱上焦穴;通過小腸穴引第稱上焦穴;通過小腸穴引第22橫線,一、橫線,一、橫線為中焦穴;通過大腸穴引第橫線為中焦穴;通過大腸穴引第33條橫線條橫線小腸穴與大腸穴橫線為下焦小腸穴與大腸穴橫線為下焦穴。穴。舌下穴位舌下穴位額穴:將舌向上卷起,舌尖抵上切額穴:將舌向上卷起,舌尖抵上切牙牙((門齒門齒)),舌尖正下,舌尖正下33分是分是穴。穴。目穴:位於額穴斜下目穴:位於額穴斜下33分。分。鼻穴:位於舌邊緣與舌下靜脈,目穴下鼻穴:位於舌邊緣與舌下靜脈,目穴下22分。分。耳穴:位於鼻穴斜下耳穴:位於鼻穴斜下22分。分。咽喉穴:位於耳穴正下咽喉穴:位於耳穴正下22分。分。海泉海泉:將舌卷起,位於舌下中央系帶:將舌卷起,位於舌下中央系帶上。上。金津玉液:舌尖向上反卷,舌下系帶兩金津玉液:舌尖向上反卷,舌下系帶兩側靜脈上,左名金津,右名側靜脈上,左名金津,右名玉液。玉液。舌柱:舌上舉,在舌下系帶上。舌柱:舌上舉,在舌下系帶上。中矩中矩:舌上舉,位於舌底與牙齦交界:舌上舉,位於舌底與牙齦交界處。處。主治病症主治病症::管氏舌針針法適用於治療管氏舌針針法適用於治療舌體及肢體舌體及肢體運動運動功能障礙的病症,如舌麻、舌體歪斜、木功能障礙的病症,如舌麻、舌體歪斜、木舌、重舌、口內異味感、肢體癱瘓和麻木、舌、重舌、口內異味感、肢體癱瘓和麻木、咽痛等,以及臟腑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