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打击乐器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峰峰矿区实验小学周欣一、研究背景《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演奏教学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打击乐器是一种以打、摇动、摩擦、刮等方式产生效果的乐器。主要分为金属类、皮革类、散响类和木质类打击乐器。新课标要求在小学阶段,学习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并参与音乐活动。例如 :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合奏或为歌曲伴奏;并能够为欣赏曲的主题音调增色等。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可见演奏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有多么重要。纵观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教学,主要存在两种倾向:其一,部分教师虽然在教学理念上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认识,但在实践中依然将乐器技能的“教”与“学”放在首位,将乐器的技能教学作为发展学校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来落实, 导致乐器学习的 “专业化倾向”;其二,有的教师面对以 “技能”范畴而存在着的器乐教学,片面地理解“轻技能”的教学理念,结果把器乐的学习与应用避而远之或轻轻带过,结果课堂乐器“濒临撤柜”,更谈不上审美功能的实现与否!这两种倾向,直接促使了乐器进课堂价值的缺失。综上所述,音乐课程改革的近几年,新教材中使用了大量打击乐器,学生们很有兴趣学,老师们却感到操作难,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打击乐器的作用,真正用于课堂教学,迫在眉睫,从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到演奏及表现打击乐器这个实际出发,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基本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让学生在自由愉快中学习音乐,并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小学音乐打击乐器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颇具研究价值。二、课题的设计(一)课题的界定打击乐器是一种以打、摇动、摩擦、刮等方式产生效果的乐器。主要分为金属类、皮革类、散响类和木质类打击乐器。新课标要求在1-2 年级阶段,学习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并参与音乐活动。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合奏或为歌曲伴奏。在小学阶段,打击乐器是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合作意识、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