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届高三年级 9 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有一个特征,是主体和客体往往会合而为一,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很像“行为艺术”。它体现在操守、 品行、 生活方式、 礼仪活动上, 当我们看见天坛、 地坛,还有那些巨大的青铜器时,也许我们就不难想象, 古代那些祭祀的仪式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孔子周游列国, 在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人对于距离相当敬畏的年代,一个人坐着马车上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地宣传他的理论,这不也正像行为艺术吗?《史记· 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豫让曾臣事智伯,智伯死后他决意为其报仇,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未果,被赵放了,豫让将自己毁容弄哑,企图再次刺杀。朋友问:你要报仇,何苦用这种方法,尽可以假装臣服于赵乘机行刺。豫让答:我不能为人臣怀二心。第二次要刺杀赵时被抓住, 赵问 : 你曾是范氏、 中行氏的人 , 他们都被智伯杀死, 你为什么只是忠于智伯 ?豫让答 : 他们是以奴仆待我, 而智伯却是以国士待我, 是有知遇之恩 , 我亦要以国士的品级回报。豫让“请赵之衣而击之”后伏剑自杀。豫让的忠诚有着人性、尊严、情感的美学内容, 他的复仇也像是一个艺术仪式, 只是这种艺术行为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 不可能客观地保存下来。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我曾目睹过一场葬礼。村子中最壮的十六个男子,先是喝酒, 然后大喝一声“起杠”,拾起厚重无比的棺材出发了。在后面跟随的,第一批是家中的男眷,他们用三寸的棍子拄地,弓着腰,发出低沉的呜咽的声音;接下来一批是家中的女眷,她们身披重孝以高音的啼泣诉说着。艺术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多年以来,这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地翻新,让我联想起礼乐中的“乐”。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也见到了相似的葬礼。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中国的诗词仿佛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也许人们用“水”这个字眼的时候,正是在想象那些附在“水”上一去不返的东西,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把一些东西留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总在流逝,一旦欣赏之后,享受之后,就只能撒手放开,随它2去了。我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艺术是把不存在的变为存在。中国人却是将有变成无,这大概是我们与他所不同的地方。于是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