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 10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2. “尚贤”是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的共同主张。其中,墨子更是提出“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反映了当时A 加强集权急需人才 B. 宗法等级趋于崩解C 社会关系变动剧烈 D. 手工业者地位提高3.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以上言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消极无为 B .经世致用 C .严刑酷法 D.仁政治国4.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此书的是A.“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B.“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C.“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则易使也.”5. 董仲舒新儒学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但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君权神授” ,迷信思想没有价值 B.彻底和先秦儒学决裂,抛弃“为政以德”C.行君主专制,主张人君“行仁政顺天道” D.主张“顺应天命” ,实行“无为而治”6.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A.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B.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7.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A. 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C.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D.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8.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