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小说《基姆》的多视角解读【摘要】拉迪亚德·吉卜林是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 1907 年以作品《基姆》而获此殊荣,这是他最后一步以印度为题材的小说作品。多数学者认为从单一角度去揭示这部小说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部小说不仅表现出深刻的殖民主义意识,同时也有很多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内涵,所以,本文从多视角解读吉卜林这部作品。【关键词】吉卜林;《基姆》;文化 鲁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是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二十世纪的英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一身出版了很多作品,其中前期的《基姆》、《丛林之书》等作品最具特色,这些作品都是以印度为创作题材的。他的这部代表作《基姆》讲述的是一个爱尔兰驻印士兵的孤儿基姆的故事,主要描写了基姆作为一个拉哈尔当地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与一个西藏喇嘛游历印度的人生旅程,着重描写了他们进行“大游戏”和寻找传说中的“箭河”的故事。本文创造性地从多视角对这部文学经典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一、殖民主义意识1、分析印度人反抗殖民主义中的殖民主义情结 作品提及了 1857 年的印度大起义,这是一次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英印双方军队在这次起义中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战斗。然而在整部书中,提及这次起义只有一次,而且是借一个印度老兵之口来讲述的:“整个军队都疯狂了。他们对自己的长官开枪。罪恶就这样开始了,但是如果及时制止,也许事情不会发展到那样严重。然而他们选择了疯狂的杀戮。后来西方的绅士来增援,于是,又进行了一场大清算。”吉卜林在作品中将起义称为疯狂,称印度人杀英国殖民主义者是一种罪恶,不难看出,他是站在英国殖民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的。这个印度老兵代表了反抗殖民统治的印度人民。在吉卜林的视角中,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合法的,这就表现出了极强的殖民主义意识,他简单化地看待了印度的民族问题,而且极具倾向性。在作品第四章,基姆、喇嘛与一位库鲁的寡妇一同去萨哈伦坡,途中遇到一名社区警察,于是这个库鲁寡妇有了这样的想法:“这些管理这片土地的人,也许对这个国家更加了解。他们和那些由白种人养大的刚刚过来的欧洲人不一样,那些欧洲人通过书本学习了我们的语言,像瘟疫一样危害着我们的藩王。”在这里,寡妇也代表了普通的印度人,他们已经适应了英籍警察对他们的管理,认为他们比刚来的欧洲人更了解这个国家,更适合管理这个国家。这也是吉卜林对英国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