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小说中东西文化的融合【摘要】鲁德亚德·吉卜林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在他逝去后的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评论界对他的争议发生了许多戏剧性的变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年代里,吉卜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英属印度殖民地的社会状况和风俗人性进行了精确而细致的刻画,这位被提名英国桂冠诗人的小说家以他独特的文学艺术获得了无数读者的争论。上世纪中叶,舆论界开始出现谴责吉卜林的声音,世纪革命的发展使人们对这位作家的评论转向帝国主义的代言人、沙文主义和种族歧视的倡导者。本文将对他小说中的东西文化融合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关键词】吉卜林;文化;融合吉卜林的文学生涯可谓是戏剧性的,他曾经被评价为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的作家,曾被誉为“英国的巴尔扎克”,并摘得 1907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英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但是现今吉卜林的作品除了几部儿童作品仍然被流传,其他的作品似乎永久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使评论界给他冠以“帝国主义作家”的称号而黯然退出了主流作家的行列。萨义德在其“东方主义”理论中评论说吉卜林的小说《基姆》带有浓重的种族歧视色彩,是帝国主义的精神产物。这使得吉卜林更无法洗刷自己被“帝国主义作家”的定位。但是,他的作品中一些反“东方主义”元素并不能被作为“帝国主义作家”的证明,这就使评论界对他的定位出现了偏差。通过解读他的作品我们发现,吉卜林其实是一位东西文化融合的倡导者。一、作品中对白人殖民者的谴责 吉卜林的小说大多以印度为题材,在他的作品中白人有两类:一类是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努力工作的白人;而另一类则是那些统治和践踏英印殖民地人民的白人殖民者。其中第一类白人不是要征服和奴役殖民地人民,而是去奉献和服务的。十九世纪的印度非常落后,饥荒、疾病横行,社会混乱。苦难中的印度人民激起了吉卜林强烈的同情心。所以,他对那些服务于印度,努力为印度人民改善生活、为印度人民谋福利的白人进行高度的赞扬和讴歌。吉卜林认为,这些人放弃了国内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动荡和贫穷的印度修铁路、建学校、盖医院、与疾病作斗争,传播先进文化。这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侵略和扩张。在吉卜林的观念里,这些白人是来奉献、服务和作出牺牲的,而不进行种族奴役和殖民统治。而吉卜林对那些白人殖民者却深恶痛绝,口诛笔伐。他认为这些白人殖民者在印度的土地上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他们无知、粗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