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天然水中的溶解氧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影响天然水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和溶解氧的生态学意义;能给养殖水体增氧。重点:影响天然水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和溶解氧的生态学意义。难点: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学时分配:2一、增氧与耗氧作用(一)增氧作用(1)空气中氧气的溶解若没有风力或人为地搅动,空气溶解增氧速率很慢,远不能满足池塘对氧气的需求。缺氧时可开动增氧机。中午前后开动增氧机,不能促进氧气的溶解,只能加速水中溶氧的逸出,但能改善下午光合作用的产氧效率,从而改善晚上的溶氧状况。空气中氧气溶解的速率与水中溶氧的不饱和程度成正比,还与水面扰动状况及单位体积的表面积有关,也就与风力和水深有关。氧气在水中的不饱和程度大,水面风力大和水较浅时,空气溶解的作用就大。(2)植物光合作用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养鱼水体氧气的重要来源。水生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池塘中氧气的主要来源。一般河流、湖泊表层水夏季光合作用产氧速率为0.5-10g/m2·d-1。光合作用产氧速率与光照条件、水温、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营养元素供应情况等因素有关。(3)补水与机械作用、化学试剂1.补水可以补充氧气。2.增氧机补氧3.化学增氧——借助一些化学制剂向水中供O2,如过氧化钙CaO2、活性沸石等。通常上述氧气的来源以光合作用为主。不同研究者对不同类型鱼池氧气来源进行了估算:国外低产鱼池:光合作用89%、空气溶解7%、补水4%。国内高产鱼池:光合作用61%、空气溶解39%(开增氧机导致空气溶解比例增大)、补水增氧可忽略。过氧化钙和活性沸石过氧化钙CaO2——该物质为白色结晶粉末,与水发生化学反应CaO2+H2O=Ca(OH)2+O2释放出氧气。据研究,千克过氧化钙可产氧气77800ml,在20℃纯水中可连续产氧200天以上,在鱼池内施用后1-2个月内均可不断放出氧气。一般每月施用一次即可,初次每亩用6-12kg,第二次以后可以减半。水质、底有机物负荷过高时,用量取高限,反之,则取低限。过氧化钙不仅能增氧而且可增加水体的碱度和硬度,提高pH,保持水体呈微碱性,絮凝有机物及胶粒。能够起到改良水质和底质的作用。活性沸石——某些种类的活性沸石,施用于池塘时,每千克可带入空气100000毫升,相当于21000毫升氧气,它们均以微气泡放出,增氧效果较好,活性沸石也有吸附异物改良水质、底质的功效。此外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在水中施用都有一定的增氧效果。(二)耗氧作用(1)水呼吸——即水中微型生物耗氧,主要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呼吸耗氧以及有机物在细菌参与下的分解耗氧。这部分氧气的消耗与耗氧生物种类、个体大小、水温和水中机物的数量有关。通常采用黑白瓶测定水呼吸的大小——将待测水样用虹吸法注入黑瓶及测氧瓶中,测氧瓶立即固定测定,黑瓶放入池塘取样水层,过一段时间后,取出黑瓶测定其溶氧。据前后两次测得溶氧量之差和在池塘中放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每升水在24小时内所消耗氧气的量,此为水呼吸。可见水呼吸不仅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呼吸耗氧、有机物的分解耗氧,还包括水中的其它化学物质氧化对氧气的消耗量。(2)底泥耗氧作用底质耗氧包括底栖生物呼吸耗氧、有机物分解耗氧、呈还原态的无机物化学氧化耗氧。许多研究者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养殖水体的底质耗氧率进行测定指出:我国湖泊底质耗氧速率为0.3-1.0g(O2)/m2·d。辽宁地区夏季养鱼池塘耗氧速率为0.67-2.01,平均1.31±0.35g(O2)/m2·d,哈尔滨地区鱼类越冬池平均耗速率为0.4g(O2)/m2·d(雷衍之1992)。内蒙古地区鱼池,生长期1.4,越冬期0.47g(O2)/m2·d(申玉春1998)。日本养鳗池为1.1-13.2g(O2)/m2·d,美国养鱼池底质耗氧率中值为1.46g(O2)/m2·d,前苏联养鲤池为0.4-1.0g(O2)/m2·d。(二)耗氧作用(3)水生生物呼吸——主要是指鱼虾的呼吸。鱼虾的呼吸好氧速率随鱼虾种类、个体大小、发育阶段、水温等因素而变化。鱼虾的耗氧量(以每尾鱼每小时消耗氧气毫克数计)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而耗氧率(以单位时间内消耗氧气的毫克数计)随个体的增大而减小;活动性强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