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术腰椎穿刺术(lumbarpuncture)是指对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测定颅内脑脊液压力、获取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查或网膜下腔鞘内给药的操作过程。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脑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也可测定颅内压力和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阻塞等,有时也用于鞘内(椎管内)注射药物等。[适应证]1.诊断性穿刺:⑴收集脑脊液送检,以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变性病等的诊断;⑵测定脑脊液压力,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有阻塞病变者;⑶进行脊髓腔造影或脑室造影等特殊检查者。2.治疗性穿刺:⑴鞘内注射抗生素、抗癌药等;⑵腰椎麻醉;⑶某些脑膜炎、脑炎、正压性脑积水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放取适量CSF以降低颅内压和改善临床症状。[禁忌证]⑴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先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⑵凡患者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怀疑后颅窝有占位性病变者均列为禁忌。⑶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有炎症、化脓性感染灶、结核或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者,对麻醉药过敏者,不宜穿刺。⑷开放性颅脑损伤等。[准备工作]1.器械准备:消毒包、腰穿包、0.5%碘伏、2%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无菌手套、胶布,5m1、10ml注射器各2支,另备血压计、听诊器、化验单,鞘内注射所需药品、无菌试管数只(留送常规、生化、细菌等)、无菌Queckenstedt管等。附:腰椎穿刺包内容物:外包消毒巾、弯盘2个、洞巾1块、止血钳4把(或布巾钳2把、止血钳2把)、腰穿针2副、无菌纱布3块、小棉球缸1个.[准备工作]2.患者及术者准备:⑴了解患者病情及穿刺目的,核对适应症,察看有无禁忌症;明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⑵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操作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并请其配合,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⑶术前测患者血压、脉搏,并对照辅助检查再次进行物理诊断,复核神经系统体征;⑷将患者送至经过消毒的操作室内;⑸术者洗手,戴工作帽、医用口罩。[操作方法]1.摆放患者体位:嘱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抱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挽住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腰椎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操作方法]2.穿刺点定位:通常以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此处,相当于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穿刺点可用蘸甲紫(龙胆紫)的棉签在皮肤上作标记。[操作方法]3.穿刺点消毒:⑴术者查看消毒包消毒日期,打开消毒包;助手协助准备0.5%碘伏消毒棉球或纱布;⑵术者用0.5%碘伏消毒皮肤2遍,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15cm(注意第2次的消毒范围应该略小于第1次,棉球应由内向外擦拭)[操作方法]4.戴无菌手套、铺洞巾:⑴术者查看腰穿包消毒日期,打开腰穿包,戴无菌手套,检查腰穿包手术器械(注意注射器乳头是否与穿刺针吻合,穿刺针是否通畅,穿刺针与针芯是否对齐,针头是否锐利);⑵术者铺洞巾,用布巾钳(或胶布)固定。[操作方法]5.穿刺点麻醉:⑴助手协助术者核对局麻药品2%利多卡因的名称、浓度及有效期,消毒安瓿,打开局麻药品,术者用5m1注射器抽取药品(注意针头不能碰到安瓿瓶口);⑵术者用2%利多卡因在穿刺点处先皮内注一皮丘,再行皮下至椎间韧带作局部逐层麻醉(注意推麻药前要回抽,观察无血液后,方可推注麻醉药)。[操作方法]6.穿刺:⑴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针尖稍斜向头部的方向,将20号穿刺针(小儿用21-22号)经皮丘、皮下缓慢刺入;进针过程针尖遇到骨质时,应将针退至皮下待纠正角度后再进行穿刺(注意进针方向应在患着头臀方向水平移动)。成人进针约4-6cm(小儿约2-4cm)时,即可穿过韧带、硬脊膜而达蛛网膜下腔,此时,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即可见脑脊液流出。[操作方法]⑵在留取脑脊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颅内压(测压前应嘱患者伸直双腿放松平静深呼吸1-2min)。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2O或40-50滴/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