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区位理念是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更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二第四单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在该单元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是学习该单元各主要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为后面知识做辅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前面已经学过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学生对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工业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又因涉及到大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涉及到的地理背景知识较多,因此难度也较大。借助信息技术与本节课的整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这就为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 择”提供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和方法基础。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地理过程、总结地理原理等活动实现地理思维的发展。 设计思路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启发、互相补充沟通,求得新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等。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新课标的要求,力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本节课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多,使学生感到很难学,必然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现象,有的甚至干脆放弃。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本节课的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注意力,增强求知欲。本节课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恰到好处的整合在一起。这种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融于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的运用 (一)运用目的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提供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起到的作用 创设情境型:可以真实的模拟地理环境,调动学生探索欲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区域性。 2 提供资源型:给出环境网站,学生收集有关污染信息,拓展了书本知识内容。 教学工具型:可以在难点上以动画突破。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方法 我精心设计了本节的学习资源,借助信息技术为教学创设学习情境,营造了一个双向互动的教与学的信息平台,实现教学模式向自主型与探究型相结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