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下农村建筑节能研究【摘要】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日益深入人心,以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举措。当然,我国政府也及时制定了一些有助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并且围绕这些措施开展了大范围的讨论和小范围的实践。其中,在建筑节能方面,科学家们就提出了从建筑能源消耗的角度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众所周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社区空间形态正受到规模增长和结构重塑的双重压力,造成部分建成区和外部环境相矛盾,使得村落中的人们越来越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产生担忧。因此,未来乡村资源该如何利用,是否像城镇区域一样,需要低碳化的良方加以引导。【关键词】农村建筑;节能低碳化;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早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就提出了。我国在过去的十五年中也遵循了这一准则发展国民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行业、倡导绿色生活的理念,并且也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绿色生活主体是在城镇,而农村仍然在走“老路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尤其是在农村的建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为7.4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56%,农村的建筑面积约为230亿m2,占全国居住总面积的60%,消耗能源巨大,并且绝大多数为非环境友好型建筑。目前农村的建筑呈现出“准城镇化”、“类西方化”、“趋自由化”的现象,多是对城镇建筑进行直接的移植或者嫁接,仅仅做到了“形似”而做不到“神似”,并且因为成本原因,农村建筑多依照价格选取材料,而将“环境友好型建筑”远远抛于脑后。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的低碳环保生活越来越受到“城镇”建筑的冲击与制约,生态环境的可容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受到越来越大的考验。本文主要从农村的建筑为何越来越偏离节能低碳化和农村建筑该如何走向节能低碳化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清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建筑第1页共4页节能低碳化的发展。一、农村绿色能源丰富我国的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并且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生物质能作为我国农村最常见也是使用最广泛的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50%以上,但基本上都是以直接燃烧的方式获取能源,转化效率较低,并且对环境污染较大,不符合绿色生活的观念。推进农村建筑改进,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不仅能够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减少非环境友好型材料的使用,以降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二、农村建筑为何要朝着节能低碳化发展1.环境恶化、空间结构失调。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必然导致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建筑面积增加,对农村土地进行“掠夺”,使得农村用地逐渐减少,环境遭到破坏。此外,农村建筑资源也在不断浪费,致使乡村的建筑与低碳化发展方向逐渐偏离,乡村空间形态的破碎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乡村空间形态破碎化程度的加剧,就直接导致了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大量自然生态空间遭受到了压迫。并且近年来人们热衷于购房、炒房,蒙蔽了乡村土地的珍贵价值以及其土地的可持续化利用性,农村土地越来越不被重视,导致粗放开发、低效率开发的模式屡见不鲜,乡村建筑越来越偏离节能低碳化方向,转而走向了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方向。同时在农村的土地开发过程中缺少有效的监管,导致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意处理,污染周边环境,已经形成了“污在当代,害在千秋”的可怕模式。2.非理性、非生态性的消费行为逐步蔓延。人口的迁徙、社会大环境的变动,逐步影响了乡村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了乡村人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弱化了乡愁,反而对于大城市的红红绿绿的喧嚣环境产生了没有选择性地认同,进而不断地对城市的发展模式生搬硬抄,丝毫不考虑自身条件,不关心是否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害,导致农村建筑徒有大城市建筑的“形”,而缺少自身的神韵。而对大城市“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捧导致农村的风气也在逐渐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攀比之风、偏离绿色生活价值观、非理性、非生态性消费。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