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比较 前言- 这是我第二次选择“大学音乐鉴赏”作为选修课程,原因很简单,因为喜欢享受音乐带来的那份愉悦,所以想更深入地了解有关音乐的知识。- 在选完第二次选修课后,同学们都说我不理智,他们认为每一年相同的课程必定上相同的课程。但结果令他们失望,而且我觉得大一到大二这个过程联系的很好。大一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重要时期的重要音乐人物,而大二老师则让我们欣赏这些重要人物的重要作品,并为我让我们了解到了大部分中西乐器。这样的继承让我想到了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的联系,古典主义正是形成于巴洛克之后,并紧紧的跟随。 首先,了解巴洛克时期形成原因及其属于它特有的象征。“巴洛克”来源于葡萄牙语,葡萄牙语baroqu e 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和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风格。音乐史上还有人用“洛可可时期”,这个时期是指巴洛克后期至前古典乐派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是过量的使用装饰音,悦耳但显得不够深刻的音乐。这个时期的法国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多属于这种风格,即所谓华丽风格。 单独地分析巴洛克时期(1600-1750)的音乐,可以看到,其旋律的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它的节奏 主要分为自由节奏的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这两种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托卡塔、前奏曲等,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舞曲等,在一个乐章中会保持始终。这两种节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这个时期的调式大小调体系,它已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 巴洛克时期的和声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作调性转换并使和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 17 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通奏低音又称作数字低音在键盘乐器(通常为古钢琴)的乐谱 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6 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织体是以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其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