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查险与险情处理堤防查险与险情处理1、散浸险情说明在汛期水位高的时候,河水通过堤身土壤的空隙,从堤内坡下部或内坡脚附近渗出,象人身上流汗一样,堤坡湿润发软,甚至发生浸润水流,这种险情叫做散浸。发生后应及时妥善处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形成内脱坡或漏洞等更大险情。原因分析造成堤身散浸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有:堤身单薄,内坡过陡;堤身土质砂重,透水性强;修堤质量关差。如踩层厚,土块大,碾压不实,接头牙口处理不好;堤内有隐患。如蚁洞,獾穴,树根,暗沟,棺材等。所有这些,都是因为缩短了渗径,抬高了浸润线(即。干湿分界线)而形成的。抢护原则堤外坡阻水入堤,堤身内坡砂土,土质不易饱和,堤身稳定,险情无发展趋势,可以加强监视,注意其变化。如果坡面散浸较严重,则需及进处理。抢护方法以导渗为主。必要时,并应用粘土外帮阻渗,以减少江水渗入,同时兼收加强堤身之效果。现将几种常用方法,分别说明如下:导渗明沟。水位继续上涨,堤身发生散浸且有发展趋势,应立即在堤内坡开明沟导渗,让渗水集中沟内流走,降低浸润线,使内坡土壤干燥坚实,以稳定险情。具体做法:从内坡散浸部位稍上一点的地方起,到堤脚以外止,从下向上顺堤开挖一些连续“v”字形导渗明沟。沟的间距3~5米,沟深0.4~0.8米,沟宽0.3~0.5米。沟的断面一般上宽下窄。散浸严重的堤段,沟可以挖深些密些。沟尾要接通堤脚排水沟,使渗水能流出去。导滤沟。如果开明沟后,沟内渗水大、流速快,挟带土粒,边坡坍塌,就应在明沟内放导滤材料,以保证流水不流土。导滤材料有两大类:一种是砂石料,一种是梢、秸料。用砂石导滤材料,一般要铺垫三层:下层铺粗砂,中层铺瓜米石,上层第1页共6页铺卵石,每层厚约0.2米。如用梢、秸料做导滤材料,就捆成枕,直径0.3~0.5米,外裹一层草包或稻草,上面压一层土草包,以免土粒阻塞空隙,失去滤水导渗作用。枕的大头向上,梢向下,由沟的下部向上铺,头梢接头处要重合交接,梢尾露出沟外,以利渗水排出。透水压浸台。当堤身断面不足,或外滩窄小,内堤产生严重散浸时,可在内坡加做层苇层土的透水压浸台。具体做法:在筑压浸台部分先做导滤沟(照上面第二种做法),然后在堤脚上,铺放芦苇两层,每层厚0.1米,共0.2米,铺成“人”字形,头梢重合,柴梢向外,目的是引出渗水。在芦苇上面铺稻草厚0.05米,然后填土劣实,厚1.0~1.5米。填土面上再铺放芦苇,层土导苇,直到浸润线以上为止,坡度1:3~1:5。若基础不好,压浸台坡脚要抛石或用砂土袋固脚,以防止出现脱坡险情,但要注意不要将沟内渗水阻塞。粘土外帮。内坡散浸严重的堤段,如堤身断面较小,外滩较宽,附近有粘土加做外帮。土随倒随用脚踩实,要保证质量,以减少渗入水量,从而缓和险情,增强堤身抗洪能力。外帮宽度一般4~5米,长度应超出散浸堤段两端至少5米,高出水面0.5米。抢护散浸切忌采用粘性较重的土壤填筑压浸台,它会使堤身渗水无法顺利排出,从而加剧险情。2、内脱坡险情说明当堤背水坡发生散浸,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失当,险情就会继续发展。或堤脚基础软弱,内临坑圹洼地,在散浸堤段的堤顶或内肩、内坡发生弧形裂缝,继而扩大,内坡就整块向下滑动,甚至骤裂下挫,堤身形成吊坎,堤脚土壤上鼓,有的甚至堤基也滑动突起。这种险情,叫内脱坡或滑坡。原因分析当堤身发生散浸后,堤土浸水饱和,抗剪强度降低,堤坡失去稳定,整块土体下挫。如果堤脚基础松软,内临水塘湖沼,搞滑能力弱,更易发生脱坡险情。抢护原则堤外阻水入堤,堤内滤水还坡,即消减渗水压力,恢复堤坡稳定。第2页共6页抢护方法抢护脱坡的基本方法是开沟导渗,滤水还坡,外帮截渗,填塘固基。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当时当地具体情况,分别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抢护。1、开沟导渗。从开始脱坡的顶点起,沿弧形裂缝挖沟,再从这条沟起开挖若干条与堤身轴线垂直的顺坡纵沟,沟尾均应延出堤脚以外,不能封闭。沟距为5~8米,沟宽0.5米以上,沟深最好是挖到滑裂面(滑动部分与尚未滑动部分之间)。实践证明,脱坡险情发展很快,要迅速处理。沟的上下两端挖到滑裂面,中间接近滑裂面就能生效。开沟时如沟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