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坎镇团结社区真情打造“无双”社区纪实随着劳动保障工作向社区延伸,社区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在服务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东坎镇团结社区以劳动保障工作站为平台,始终把解决困难职工生活和再就业问题作为一项阳光事业,向困难居民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他们用真情和爱心,努力打造"无双社区"(双下岗),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他们开发社区就业岗位220多个,落实再就业援助157人,组织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500人次,帮助300名下岗失业人员按政策接续了养老保险关系,帮助1050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促进了再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2005年12月15日,XX市劳动保障局王锦胜局长一行在该社区检查工作时,对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取得的成效深得群众的拥护。真情帮扶创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什么事情带着真心真情去做,就能做好。"这是团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顾为玲在介绍他们援助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时说出这句。这也是社区五名工作人员几年来带着感情打造无双社区的真实写照。团结社区地处县城XX县区,总人口10580人,登记下岗失业人数1106人,其中"4050"人员365人,双失业家庭170户340人,重病灾105人,社区再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工作,他们坚持把再就业作为社区的重要工作之一,制定规划,确定援助模式,以社区支部书记顾为玲为站长的5名工作人员实行包干到户,逐户上门将下岗失业人员的住址、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职业技能、再就业意向以及家庭其他人员等情况详细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对"双失业"困难人员家庭单独建立台帐,定期上门服务,帮助办理《再就业优惠证》或申办小额贷款等。原XX县区糖业烟酒公司下岗失业的沈晓军夫妇,缺乏专业技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想做点小生意,但苦于没有资金难以实现。社区工作站顾为玲、王秀云得知情况后,主动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鼓励沈晓军夫妇利用经商的经验,第1页共4页搞商品批发,并积极帮助他们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工商营业执照,还与县信用合作社和劳动保障局联系,帮助申办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20000元,在东坎镇商品批发市场租了一间门市,办起了食品批发。目前,沈晓军夫妇的食品批发店生意红火,月收入近三千元,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再就业问题,还雇佣了9名下岗失业人员送货、帮忙。提起这件事,沈晓军夫妇打内心感激。积极开发岗位,服务大龄下岗失业人员(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一直是社会难题。针对社区360多名"4050"人员外出务工难,自谋职业无门路,不少人长期无职业,导致家庭贫困。社区工作站站长顾为玲多次召集大家,研究解决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他们立足社区实际,积极开发适合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岗位。一是结合社区居民服务需要,开发家政服务岗位。对社区双职工家庭,他们逐步上门调查了解人口结构,对70岁以上需要照顾的老人和5岁以下小孩进行全面统计,并逐户征求意见,开发托老、托病、托幼等家政服务岗位30多个,安置了20名大龄女下岗失业人员,既解决了双职工家庭老人、幼儿无人照顾的困难,又解决了大龄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难题,实现了一箭双雕。二是根据社区管理需要,开发公益性服务岗位。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在全民动手创建下,社区环境整洁,秩序井然,深得居民的欢迎,但保持美好的环境需要专人管理。顾为玲积极向居委会建议安排一些大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保洁、保绿和保安工作,经费主要从民间筹集。这一建议得到了居民的拥护和居委会的支持,安置了10多名大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保洁、保绿和保安工作,促进了社区的文明创建和治安稳定。三是根据社区生产建设需要,开发就业岗位。充分利用东坎镇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组织引导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商品批发、搞运输和餐饮服务,多形式实现再就业。成立劳务派遣公司,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团结社区属东坎镇XX县区,居住人口密集,下岗失业人员较多,有的虽经社区工作站的协调找到了工作,但因缺乏技能第2页共4页等原因,不能适应,有的是散兵游勇找零工,工作和收入都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