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锯齿状病变梳理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年轻化,其发病率目前居恶性肿瘤的第 4 位。关于 CRC 的癌变机制,目前公认有 3 种途径:即「腺瘤-癌」、「denovo 癌」、「锯齿状腺瘤癌变」途径;后者的基本过程为「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腺癌」。锯齿状病变是一种以隐窝上皮呈现锯齿状外观的癌前病变,通常位于近端结肠,外形隐蔽,普通内镜下很难发现,因此有研究认为发生在结肠镜筛查后的 CRC 可能是由漏检和未处理的锯齿状病变发展而来,且结肠镜对于右半结肠的筛查并非像左半结肠那样有效。而锯齿状腺瘤癌变约占 CRC 的 20%〜30%,临床漏诊率却高达 59%!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视。关于息肉的专业术语目前结直肠息肉以及平坦型病变主要有两种分类,众所周知的是根据异型增生、病理以及异型增生程度的传统腺瘤分类,该分类又分为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另一种是锯齿状分类:WHO 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HP)、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SSP)及传统锯齿状腺瘤(TSA)3 类。WHO 认为 SSA 和 SSP 是同义词且可相互转化,但也有专家建议摒弃 SSA 这一说法,保留 SSP,SSA 含有腺瘤一词,然而与传统腺瘤相比较,几乎所有 SSA 均有异型增生成分,因此 SSP 这一术语更有助于区分无异型增生区域和腺瘤。见图 1:结肠内分布墟型増生TJ一般足无蒂朦締□喪或平担的面血普丰富T朦□大小和v 加 9 凹阳的为管技腺嚮HP〜弟掘无无无蒂或平廻我面无軌醫端结肠戒少数血營SSP 无轴3%-B%#在逍端无有腺体开门大殖昇型增鳖结肠小母状枫对一致55P 伴细无表面醸有毎胞屏型壇生齿状、又有传统腺裁特征很少打有无帶或題蒂-..f :詔呦阴图 1CRC 的分子学发病机制一般癌症都有一单独的分子学形成途径,然而 CRC 有 3 种途径。最常见的是染色体不稳定(CIN)途径,即 CIN 导致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突变,并不断积累后形成传统腺瘤,进而通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癌,该途径约占 CRC 的 65%〜70%。另一种主要分子途径是锯齿状病变,此途径与其他途径相比可发现 CpG 岛高度甲基化(CIMP),DNA 的甲基化改变,可使 CpG 岛的胞嘧啶甲基化,进而抑制抑癌基因发挥作用,该途径约占 CRC 的 20%〜30%。锯齿状区域病变的病理锯齿状区域的病理亚组分型,至今无统一标准。主要有争议的病理诊断是 SSP,确认 SSP 的主要特征是在基底部隐窝中存在侧向发育,在隐窝的下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