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监办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特色畜牧业发展调研思考**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格局,拥有天然的防疫屏障,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粮食产量少,发展耗粮型畜牧业,饲养成本高于产粮区,没有市场竞争力。只有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集约型畜牧业才有广阔的前景,充分利用山区大田种植面积广,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精品草食动物,变废为宝,发展特色畜牧业,才是实现畜牧倍增计划和打造农业支柱的根本出路。一、草动物发展现状1、全区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近年来,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稳蛋鸡快速扩张肉鸡、提升猪产业、优化羊产业、推进鹅产业、发展特种养殖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兴牧、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配套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使畜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全区的农业支柱产业。2008年底,全区大田种植面积有3.05万亩,年产秸秆3万吨左右;年内生猪总饲养量2.4万头,牛总饲养量0.12万头,其中奶牛0.0045万头;羊总饲养量3.2万头;禽类饲养量125万只。农民牧业收入占年收入的52%以上。2、畜牧业大户养殖情况2008年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343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26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5户,总饲养量在100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42户。3、畜牧业加工情况目前我区饲料加工企业1家,禽类加工企业1个(目前停产)。二、草食畜禽发展的有利条件综合分析,**区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具有良好地基础条件和市场潜力,主要表现在:第1页共3页1、秸秆资源充足。全区大田种植面积3.05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3万吨。据测算,仅上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载畜量可达13万个羊单位。而目前全区草食畜存栏只有3.5万个羊单位。2、发展条件较好。多年来,经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探索,创出了"合作社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势头强劲,农民具有丰富的养羊、种草经验,圈养羊配混合饲料利用、秸秆青贮氨化、“五良”综合配套利用等技术正在稳步推广。绒山羊冻配技术的普及基本满足畜禽品种改良的需要。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贡献率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都为我区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比较效益明显。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种植业除设施农业外,大田作物的边际产出实际效益逐渐下降,挖潜空间十分有限。而草畜产业却是一个朝阳产业,边际产出效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支撑全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测算,我区养羊业已由全年放牧、半放牧半舍饲向圈养方向发展,单只绒产量由0.5斤发展到1斤以上,单户养羊量减少但效益并没有减少。4、市场前景广阔。羊绒被誉为软黄金,是我国东部山区特产,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菜羊价格逐年攀升而且供不应求,羊肉做为理想的动物蛋白来源需求量逐年增加。三、草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群众的产业观念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存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观念,对草畜产业发展前景及潜力认识不够,只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对待,舍不得投入,使草畜产业难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草畜产业的规模效益。2、产业化层次低。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开发规模有限,形不成基地优势。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问题仍很突出。3、科技信息服务滞后。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作用第2页共3页发挥不够,畜牧科技人员短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畜产业生产能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单项的、局部的多,常规的、一般性的多,高新的、具有重大开发意义的、系列配套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少,从而影响了草畜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4、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科技推广投资比重偏低,部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严重受阻。由于部分乡镇财政困难,一味等待省、市、县财政投资,对草畜产业的发展投资“注血”不足。四、推动草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