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 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三、教学过程【引言】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这是著名的 a 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就是通过这个实验,提出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视频中还介绍了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核外有着非常广阔的相对空间,电子就是在这非常“广阔”的空间里作高速的绕核运动。那么电子的绕核运动还有着哪些特征?这些运动的电子在核外又是怎样排布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讲述】同学们请看,屏幕上展示的是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我们共同看一下。(1)质量很小(9.109x10-31kg)。(2)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 10-10m)。【过渡】根据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设想猜测】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学生活动】略。【质疑一】电子的绕核运动有没有固定的轨迹?【质疑二】电子的绕核运动没有固定的轨迹,是不是说电子绕核运动就没有规律?【讲述并投影】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这个极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而出现在离核远处,时而出现在离核近处,我们不能同时测定出电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但是能从理论上统计出它在原子核外某一范围内出现的机会的多少——这就是我们将要在《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教材中加以学习的电子云。【过渡】同学们太伟大了!我们研究分析原子结构中电子的运动情况,用了不到 10 分钟的时间,而科学家们却用去了一个多世纪!让我们踏着科学的足迹,重温这段曲折、坎坷、震撼世人的科学探索过程!【投影】历史回眸1.最早提出“原子”一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但是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伟大的学说没有为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