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工作计划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办好特殊教育”的要求,落实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XX-20XX年)》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提升计划。一、发展现状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几年来,特殊教育迅速发展,在稳步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同时,积极开展儿童康复教育,被省残联认定为听力语言、人工耳蜗、智力障碍定点康复机构。全面实现残疾学生公用经费生均6000元,市财政每年通过专项(生活老师工资补助、特困学生生活补助、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补助特殊教育学校健康正常运转。每年为特殊教育学校引进教师2-3名,特教津贴按要求发放。截至20XX年秋季,共有残疾学生365名,其中特教学校112名(含康复学生19名)。已基本实现“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但从总体来看,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相对正常儿童少年来说仍然较低,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整体相对滞后,特殊教育条件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队伍数量仍有不足、待遇偏低、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校园由大学学生公寓改建而成,尚不够标准且存有不安全因素。二、工作原则坚持普特结合,推进融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全纳教育。普通学校与特教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坚持尊重差异,多元发展。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潜能开发、缺陷补偿和扬长教育,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促进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残疾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为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第1页共7页坚持普惠加特惠,特教特办。普惠性教育政策和工程项目优先支持特殊教育。针对特殊教育实际,专门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特殊教育发展。三、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在市药都小学附近预留的初中园区内划出20亩土地,建设一所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完善从学前到高中整体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建设形成“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重点资源教室+普通资源教室”的三级资源体系,全面实现“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到20XX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规模显著扩大,残疾学生普遍获得适宜的教育。(二)年度目标20XX年(政策规划出台年)筹建标准化的特教校园,建设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出台《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机制》、《残疾人教育安置办法》、《促进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工作意见》、《送教上门工作办法》。实现教育、卫计、民政、残联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对未入学适龄儿童少年进行彻底的全面摸底筛查。对本辖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安置做出规划,对本年度可安排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作出安置意见。对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教育安置作出初步规划(学前、高中、青壮年扫盲)。组织特殊教育教师进行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和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将特殊教育学校纳入评估范围。20XX年依托特教资源中心,对普通学校随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切实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在人数超过10个残疾学生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建第2页共7页设重点资源教室1个,在人数超过5个残疾学生的学校建立普通资源教室1个,建设资源教室的学校配备资源教师。探索融合教育模式。推动送教上门全覆盖。对多重残疾或重度残疾青少年采取形式多样的送教上门服务,如送教上门、送教进机构福利院、家长定期将学生送到学校接受教育等等。组织特殊教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对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资源教师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