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互联网改变的村庄从收废品到开网店,重塑村庄经济形态来源:人民日报“‘破烂村’天天有人来取经”2 看着村里的网店和物流,防着农户的塑料加工产业死灰复燃,是东风村会计王万军记挂在心的两件事。 每天,王万军都会开着他那辆私家车在村里转上一圈。三年前, 他的座驾还是一辆摩托车。2 江苏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村名是 “文革” 时取的, 寓意“东风压倒西风”,不具资源优势,缺乏特色产业,“路北漏粉丝,路南磨粉面,沿河烧砖瓦,全村收破烂”,是曾经的写照。2 卖掉废旧塑料回收加工设备,专职开网店——45 岁的刘超说, 7 年前的选择, 是这半辈子作出的最明智决定。当时, 刘超正从事废旧塑料加工回收,听说村里有人在网上开店,就让上过大学的弟弟帮着开了一个。刘超小学文化,开网店之前,连电脑键盘都没摸过,“刚开始跟买家聊天,我打字都紧张,过了一个月,慢慢也就适应了。”2 那是 2008 年,刘超在网上开了4 个月的店,有更多的时间浏览信息,与人交流,意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真的要来了,加之网店利润率能达40%,果断退出废旧塑料加工回收,成为村里第一个将设备出手的人。果然,此后塑料行情一蹶不振,网店开始在村里星罗棋布。2 “网络早就有,开网店的没有,村里没人带头开,你个人再精明、再聪明,也不知道开、不敢开,需要有人把网上开店的窗户纸捅破。”刘超口中捅破“窗户纸”的,就是孙寒。2 80 后孙寒是东风村的“带头大哥”,当过群众演员的他,名片也与村里其他网商不同:磨砂透明,印有微信公号。在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读了两年,孙寒选择了退学,在南京当过保安, 在上海卖过黄酒,然后应聘到睢宁县移动公司做客服经理。2 2006 年 3 月离职, 回到东风村的孙寒,花 2000 多元买了台组装电脑。他把手头积攒的30 张面值 100 元的充值卡, 以每张 95 元的价格挂在淘宝网上, “没想到一个晚上就卖光了。”此后孙寒又代理过小家电、创意家居,生意不温不火,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三四千元,差的时候也就千把块,他准备打“退堂鼓”。2 但 2007 年的一次上海之行,改变了一个人、一个村庄的命运。在上海逛街时,孙寒看到一些别致的简易、 拼装木质家具: 能不能把这些家具放到网上卖呢?他买了几件样品回村,然后请木匠、改进设计、加工生产、上网销售,第一个月就销售了十来万元,有的产品利润率甚至超过50%。2 彼时村里既无家具厂,也没快递点。起初街坊邻居还窃窃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