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非遗项目市政府请示项目名称:海州湾渔民风俗项目简介:海州湾是我国八大渔场之一,这里的渔民世世代代以出海捕鱼为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渔民风俗。海州湾位于XX省东北部,苏、鲁两省交界处,海洋渔业生产历史久远,《南齐书·州郡志》记载:“郁洲(今海州湾)在海中,周围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在北起XX市XX县区柘汪乡绣针河口,南到灌河口的沿海一带全长170多公里海岸线上,自古形成了无时不有、无事不在、较为稳定的系列传统习俗。贯穿这些风俗的主线,是顺从性强、实用性强、避区忌讳多、吉利彩话多、信仰崇拜多。渔民认为不吉祥的话和事,绝对不说不做。开口讲究“彩字”,如取鱼叫“取彩”,馈赠叫“彩头”,船上作业都唱号子等等。海州湾渔民风俗大致可分为生产习俗、社会习俗、生活习俗和信仰习俗四大分类。海州湾渔民风俗。上古至今,独特的海州湾渔民风俗随着海岸线的东移而东迁,代代传承,传留至今。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部分习俗已呈弱化趋势。分布区域、相关单位或个人:XX市境内,海州湾及其周边地区。崔月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联系电话:13805134255历史渊源:XX市地方海洋渔业生产历史久远。沿海一带的古遗址中常发现有网坠。《南齐书·州郡志》记载:“郁洲(今云台山,包括东西连岛)在海中,周围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有鱼盐之利的当然不只是郁洲山,古海州附近沿海同样也有鱼盐之利。古海州城东二里的网疃村,明末清则尚临海,是常晾晒鱼网的渔村。清代康熙年间后,随着海岸线东移,云台山与大陆连成一片,古海州及云台山周围渔民随海岸线的东移而东迁。如来自云台山西南古凤凰城(今XX市XX县区南城镇)的九姓渔民:“大姓江杨步,中姓胡顾李,小姓谭皮古”,部分居东连岛,渔民随海岸线的东移而东迁,逐渐使海第1页共6页州湾沿海渔村密布、海州湾170多公里的海岸线有13个渔区,成为全国八大渔场之一。自古形成的渔民风俗也逐代传承了下来。基本内容:自古形成的、在仍然广泛流传的海州湾渔民风俗,主要有生产俗、社会俗、生活俗和信仰俗。生产俗:1、讲究吉利的造船俗。渔民们的生产工具(船等),从制造到使用的全过程,处处讨吉利,时时避晦气,事事讲究平安如意。造船俗称“钉船”,从开工到结束,都十分讲究吉利。开工选双吉日,铺置、上大肋、上金头、冠戴是关键性工序,都要举行庆祝,办酒席招待全体木工。金头上要雕一双“龙眼”,龙眼上涂颜色叫“开光”,龙眼中心要涂一点红色,叫“点眼”,点眼必须用公鸡冠子的血,被取过血的公鸡不能立即杀掉,要放在船后梢喂养,待船出海返回后才能杀掉,与第一网捕的鱼一起敬龙王和天后娘娘。新船油练完毕下水的当天,要做一番大的庆贺叫“冠戴”。船在海上经八九个月的风吹浪打,每年冬季要入埠整修。有的船头“龙眼”褪了色,要待深秋、冬季风大水冷少鱼时,选个吉日或双日请原造船的木匠大师傅重新“开光”涂色。在“点眼”时一般不再用鸡血,而用银珠代替。2、每年一次的测天俗。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半夜后,渔民就起床观测天气的好坏,卜测一年的天气。3、驱除邪气的烤网俗。春暖花开、渔民把整修了一个冬天的渔网抬到海边,用谷草烤网驱邪气,称“财财网”,然后放鞭炮。烧香纸,渔民抬着渔网,喊着号子登上渔船,把网盘在仓里,烤渔网的习俗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4、出海之前的礼俗。出海是渔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出海之前,宰猪一头,带皮烫剥,把整猪供奉于船头,在锣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毕,将猪开膛、剔骨,切为大块,燉成"丰盛肉",渔民饱餐畅饮。外人遇上船员会餐,不须谦让,自斟自食。日夜有人住在船上压船。船主择"黄道吉日",在船头设供品、点蜡烛、焚高香、烧黄表,敲锣鼓、鸣鞭炮、行大礼。出海要选取黄道吉日,“八不出,七不归”,并且祖孙不第2页共6页能同船。每年春季第一次出海,无论远近,都要举行一次严肃的“照财神”活动,照船照网,叫照财神路,还要用猪头三牲祭龙王。船主执朱砂为新船点晴、开光,船头披彩,桅悬红旗,抬船人喊着"百事大吉、波静风顺"号子,送船入海。5、人船出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