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原理•流程•操作方法•应用一、PCR的概述: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Polymerase:Polymerase:DNADNA聚合酶聚合酶聚合酶链式反应,又称体外DNA扩增技术。也称无细胞分子克隆或特异性DNA序列体外引物定向酶促扩增技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体外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技术。DNA扩增的传统方法:一般采用分子克隆法,需将构建的含有目的基因的载体导入细胞进行扩增,并需要用探针进行筛选,牵扯到DNA酶切、连接、转化、培养及探针杂交等技术,虽然技术上已无难点,但操作复杂,需数周到数月的时间,且不利于普及。PCR技术的发展历史1985关于PCR的文章首次由美国科学家KaryMullis等人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1989《Science》杂志报道了耐热性DNA多聚酶Taq酶(生活在温泉中的水生嗜热杆菌内提取到的一种耐热的DNA聚合酶)的发现,预示着分子时代的到来。12月《Science》杂志将PCR和它所使用的聚合酶命名为第一个“年度分子”。1993KaryMullis因PCR的发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优点:敏感度高、特异性强、产率高、重复性好以及快速简便等,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考古学、法医学及体育等领域,并已普及到许多普通实验室,大大简化了传统的分子克隆技术,从而比较容易地对目的基因进行分析、鉴定。PCR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因此,无论是化石中的古生物、历史人物的残骸,还是几十年前凶杀案中凶手所遗留的毛发、皮肤或血液,只要能分离出一丁点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进行比对。PCR技术的原理遗传物质:细胞核染色体DNA(脱氧核糖核酸和磷酸链和碱基构成)碱基(A、T、C、G)是按双链螺旋排列的,碱基序列的长度和排列的顺序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比如人类体细胞中共有31亿个碱基对,按上述的0.1%的差,人和人之间有3百万个碱基对的差别。PCR的原理2:用于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片段,类似于天然DNA的复制过程。以拟扩增的DNA分子为模板,以一对分别与模板5′末端和3′末端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只有20个以下碱基的核苷酸的总称)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沿着模板链延伸直至完成新的DNA合成,重复这一过程,即可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扩增。PCR的原理3PCR是一种体外DNA扩增技术,是在模板DNA、引物和4种脱氧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反应,将待扩增的DNA片段与其两侧互补的寡核苷酸链引物经“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引物延伸”三步反应的多次循环,使DNA片段在数量上呈指数增加,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我们所需的大量的特定基因片段。扩增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与模板DNA的特异结合,基本反应步骤分三步:1.变性(Denaturation):加热使模板DNA双链间的氢键断裂而形成两条单链。94℃30″2.退火(复性)(Annealling):突然降温后模板DNA与引物按碱基配对原则互补结合,也存在两条模板链之间的结合,但由于引物的高浓度,结构简单的特点,主要的结合发生在模板与引物之间。55℃30″3.延伸(Extension):将反应温度调节到酶的最适温度,在DNA聚合酶、4种dNTPs及镁离子等存在的条件下,以引物的3′端开始,结合单核苷酸,形成与模板链互补的新DNA链。72℃上述3步为一个循环,每经过一个循环,样本中的DNA量应该增加一倍,新形成的链又可成为新一轮循环的模板,经过25~40个循环后DNA可扩增106~109倍。PCR的三个反应步骤反复进行,使DNA扩增量呈指数上升。反应最终的DNA扩增量可用Y=(1+X)n计算。Y代表DNA片段扩增后的拷贝数,X表示平(Y)均每次的扩增效率,n代表循环次数。平均扩增效率的理论值为100%,但在实际反应中平均效率达不到理论值。反应初期,靶序列DNA片段的增加呈指数形式,随着PCR产物的逐渐积累,被扩增的DNA片段不再呈指数增加,而进入线性增长期或静止期,即出现“停滞效应”,这种效应称平台期数、PCR扩增效率及DNA聚合酶PCR的种类和活性及非特异性产物的竟争等因素。大多数情况下,平台期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双链DNA分子双链断开循环1模板与引物结合循环1TaqTaq循环1TaqTaq循环1循环1双链断开循环2模板与引物结合循环2TaqTaqTaqTaq循环294℃变性双链断开循环3循环3TaqTaqTaqTaqTaqTaqTaqTaq循环3循环nPCR扩增的特异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