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报告 XX 县区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灾后农村住房重建工作推进情况的 报告 “一座座颇具特色又极富现代气息的漂亮农房和沁人心脾的田园风光,与欢快嬉戏的孩童和新农村居民们宁静和谐的生活。构成了一副乡村田园图画,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带给心灵强烈震撼和向往。” ——这就是都江堰的新农村,诗情画意,美轮美奂。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 XX 县区农房 18613 户倒塌、56436 户严重损毁、25059 户中度受损、29469 户轻微受损。在中央、省、XX 市、社会各界和援建单位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构建新型城乡型态的目标和夺取灾后重建全面胜利,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整合、集成政策资源优势,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指标增减挂钩为平台,着力构建“群众自筹、政府补贴、担保贷款、上海支援、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力推进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目前,截止目前,享受国家救助政策的 34447 户中,农房重建基本完工率达98.2%。入住率达 74%。其中:原址自建 14703 户已全部入住;统规自建 5217 户,完工 5217 户并全部入住;统规统建 6970 户,已完工 6770 户,已分房 4547 户,已入住 3954 户;社会资金开发重建 7162 户,已完工 6677 户,已分房4084 户,已入住 1200 户;异地迁建 395 户已全部完成。 我们通过灾后农村重建的 2 年探索实践,终于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升级、环境相互融合、基础设施共享、建筑风格多样的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新路子。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一、坚持“四性”规划,农房重建水平实现整体提升 我市始终坚持春城书记提出的灾后重建要体现“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发展性”的原则不动摇,将重建规划与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川西林盘保护、农业产业发展和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整合集成政策优势,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完善安置点内基础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了聚居区的凝聚力和承载力,实现了推进集中,节约耕地,变现资源,科学重建。 (一)突出多样性,民居设计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一是从房屋平面布局、建筑形态、建筑风格、结构类型、建筑材料、细部做法等“六要素”上拓思路,做文章,通过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的不同变化和屋面、门窗、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