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基本形式总供给曲线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平直线, 即水平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 这时整个社会资源出现大量闲置,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产量增加时,成本保持不变, 价格也不发生变化, 这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研究的关键区域,不需要考虑总供给对产出的限制。第二部分为垂线,即其垂直部分,称为古典区域,这时整个社会资源已经全部被充分利用, 图中标为fY ,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 这种情况下不管价格水平为多高, 经济中的产量都不会增加。 古典学派认为价格自由灵活地调整资源配置,经济能够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垂线形式的总供给曲线称为古典区域。界于二者之间的第三部分称为中间区域,即向右上方倾斜区域,随着经济资源逐渐接近充分利用,产量水平提高会带来生产成本上升,进而造成价格水平提高,产出和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关系。当劳动市场均衡时,确定了均衡就业水平,根据生产函数即可确定相应的短期产出水平。中间区域古典区域ASYfY1O P Y 凯恩斯区域一、古典学派总供求模型由于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因此其总供求模型也相当简单。如图 8.17 所示,AS 曲线是一条起始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fY 的垂线。当总需求水平为1AD 时,产出水平不变,仍为fY ,价格水平为1P 。反映了这时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的高低, 总需求变化只有价格效应而不存在产出效应。当总需求水平提高到2AD 时,产出水平仍不变,但价格水平提高到2P ,总需求水平提高的部分一对一地反映到了价格水平上。在均衡点,意味着三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这是因为,总需求曲线是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IS-LM 模型推导出来的, AD 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能够满足产品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而总供给曲线是从劳动市场均衡推导出来的, AS 曲线上的任何一点也都能满足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这样在均衡点上所有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图:古典学派的总供求模型古典学派的总供求模型有两个重要的方面需要注意,一是产出水平要想增加,只有总供给曲线移动才是可能的,在短期技术和资本给定的情况下,总供给的移动是缓慢的, 只有技术水平提高、 资本投入增加的情况下, 才能推动总供给移动,从而增加产出。 这就提出了需求管理政策没有实际效应的结果。二是总需求的扩张只会全部反映到价格上涨上来,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总需求作用的结果,控制通货膨胀, 只要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