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护理查房•1.相关知识•2.基本信息•3.病情摘要及辅助检查•4.护理诊断•5.护理措施概念•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脑实质,如果脑膜同时受累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以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惊厥及脑膜刺激征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多具有自限性。病因•1.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2.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虫•媒病毒•3.临床上约1/4的病例可查出确切的致•病病毒发病机制•血行播散:•病毒----呼吸道、消化道----淋巴细胞内繁殖、释放入血----病毒血症----血脑屏障----脑膜及脑实质•直接:•少量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一)前驱症状•急性全身感染症状: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惊厥:可为局限性,多为全身性,严重者可呈惊厥持续状态•2.意识障碍:轻者反应淡漠、迟钝、嗜睡或烦躁,重者谵妄、昏迷,甚至深昏迷•3.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肌张力增高、血压增高,重者脑疝•4.运动功能障碍:偏瘫、不自主运动、面瘫、吞咽障碍•5.精神障碍:幻觉、失语、定向力障碍等•(三)累及脑膜:•烦躁不安、易被激惹、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颈强直、Kering(克尼格)征、•Brudzninski(布鲁金斯基)征辅助检查1.脑脊液常规检查:压力增高或正常,外观清亮,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2.病毒学检查: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均为阳性,恢复期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较急性期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意义其他检查:1.脑电图检查:脑炎时早期即有脑电图改变2.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水肿,脑软化灶,脑膜炎诊断标准(1)起病急,病情重,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发热、咳嗽(2)有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及体征;(3)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4)脑电波:提示颞、额叶损害为主的局灶性慢波及癫痫样放电(5)头颅CT或MRI:显示颞、额叶皮层灶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一)一般护理:维持病房安静环境,保持病室内空气畅通,室温20~22℃;保证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充足的能量供给,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二)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治疗病脑首选药(恶心、呕吐、皮疹)更昔洛韦---用于阿昔洛韦无效的病毒性脑炎及巨噬细胞病毒感染(肾损害、骨髓抑制)(三)对症治疗:降温(冰敷、温水浴、亚低温治疗)止惊(安定、苯巴比妥钠、丙戊酸钠)降低颅内压(甘露醇)病情介绍•XX床,XX,男,XX岁。诊断:病毒性脑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因“反复发热5天,突发抽搐2小时余”于XXX-XX-8XX:10急诊平车入院。•入科时,T37.2,HR76,R19,BP100/51,血氧100%。神志模糊,急性病容,呼吸浅快,呼之能应,不能正常交流,被动体位,查体不配合,营养状况差。脑膜刺激征(-),生理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正常。入科后查血常规:白细胞14.39,红细胞4.93,血红蛋白142,血小板23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9。生化:肌酸激酶168.6,肌酸激酶同工酶32,肌红蛋白47,尿素7,肌酐122.6,尿酸490。血凝五项无异常。细胞形态学:粒细胞可见中毒颗粒。病情介绍治疗:急诊头颅CT排除脑出血及脑梗死,考虑颅内感染可能性大,予经验性使用阿昔洛韦+头孢曲松抗病毒及细菌治疗。病人反复抽搐,予使用苯巴比妥钠、丙戊酸钠抗抽搐治疗,减少抽搐发作。发热,予应用冰帽保护脑细胞,冰毯辅助降温。胃管引出咖啡色胃液,考虑应激性溃疡,予泮托拉唑护胃。其余治疗:氨溴索化痰,醒脑静营养神经,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甘露醇降颅压,参弓改善循环。10/2复查头颅+胸部+上腹部CT:头颅、上腹部平扫未见异常;两肺感染,较前明显进展,见可疑空洞,全院及全市专家会诊后排除新冠肺炎,予停用头孢曲松,使用利奈唑胺+哌拉西林针对球菌及大部分杆菌抗感染治疗,利巴韦林+阿比多尔抗病毒治疗。•XX/2脑脊液检查:清亮透明,无异常•XX/2脑电图检查:异常慢波,提示病毒•性脑炎可能•XX/2CT•XX/2病人转院治疗护理诊断•1.意识障碍•2.体温过高•3.抽搐•4.营养失调•1.评估和记录意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