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十章休克1.识记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概念,休克的始动环节,休克各期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休克初期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代偿意义。2.描述休克各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及休克时引起的细胞和器官功能障碍。3.列举常见休克的类型及原因、休克的防治原则。【学习目标】患者,男,20岁,因交通事故发生腹部挤压伤12小时入院。入院时患者昏迷,血压、脉搏均测不到。入院后立即实施剖腹探察,行破裂的肝右叶、脾脏切除术及两处肠穿孔修补。术中吸出腹腔血性渗出物3700毫升,输血2100毫升,补液1500毫升。术后第三天,病人突然出现寒战,体温38.5℃,呼吸35次/分,血压40/23mmHg,心率130次/分,尿量240ml/24h,尿常规:RBC(+++),血液检查:WBC19.1×109/L。出凝血时间均延长,Plt40×109/L,Fib1.85g/L。BUN40mmol/L;PaO245mmHg。遂再次剖腹行另一处小肠切除,肠管外置,继续抗休克、抗感染72小时,综合支持治疗88天痊愈出院。思考:1.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2.该病例的发展经过怎样?预习案例10-1010203原因与分类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发病机制休克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目录/contents目录/contents04防治原则原因与分类01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分类方法也不一,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按休克的原因分类、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图10-1)或按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特点分类等。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1.失血或失液性休克①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shock):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②失液性休克:大量失液引起的休克称为失液性休克,剧烈呕吐、腹泻及肠梗阻、大量出汗等均可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引起血容量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发生休克。2.创伤性休克严重创伤可导致创伤性休克(traumaticshock)。多见于战争时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休克的发生与失血和剧烈的疼痛刺激有关。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3.烧伤性休克大面积烧伤伴有大量血浆渗出,导致体液丢失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烧伤性休克(burnshock)。烧伤性休克早期主要与疼痛和血容量丢失有关,后期因继发感染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4.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可引起感染性休克(infectiousshock)。在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休克中,细菌的内毒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故亦称内毒素性休克(endotoxicshock)或中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常伴有败血症,故又称败血症性休克(septicshock)。5.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严重障碍,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的休克。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脏压塞及严重心律失常等。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6.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shock)是给某些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而引起的休克。此型休克属I型变态反应,其发生与IgE和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释放入血,导致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有关。7.神经源性休克强烈的神经刺激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shock)。常见于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引起血管运动中枢抑制,患者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二、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1.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shock)是血容量减少引起的休克。2.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是指由于急性心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3.血管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shock)是由血管床容量扩大,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三、按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特点分类1.低排-高阻型休克血液动力学特点是心脏排血量低,而总外周血管阻力高。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皮肤温度降低,故又称为“冷休克(coldshock)”。本型休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低血容量性、心源性和大多数感染性休克均属本类。2.高排-低阻型休克血液动力学特点是总外周血管阻力低,心脏排血量高。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使皮肤温度升高,故亦称“暖休克(warmshock)”。部分感染性休克属本类。3.低排-低阻型休克血液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