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赵为纲时间:侧门铰链设计一、侧门铰链概念说明二、侧门铰链分类三、铰链轴心线布置四、铰链间距布置五、侧门铰链最大开启角度设定六、铰链与周边布置关系七、侧门铰链法规要求八、DFMEA九、常见问题十、侧门铰链设计发展方向一、侧门铰链概念说明门铰链装置确定车门与车身的相对位置,并控制车门运动轨迹的装置。侧门铰链车门铰链是连接车身与车门的关键部件,也是车门主要受力部件,车门围绕门铰链轴开启与关闭。铰链的功能:联接:将车门与车身联接在一起;旋转:使车门能够旋转自由开启;限位:使车门能保持在一定的角度或档位;保持:保持车门能够正常开启,不下垂。铰链的组成:固定页:与车身联接的部分;旋转页:与车门连接的部分;销轴:使旋转页与固定页铰接在一起的轴件;衬套:旋转页与轴之间的耐磨部件。二、侧门铰链分类按加工工艺分类按装配方式分类螺接结构式焊接结构式按设计功能分类简易铰接式扭簧自限位式三、铰链轴心线布置车门摆动分析解图铰链轴线的布置影响车门的摆动轨迹在车身外形设计的初步阶段,就需要布置铰链轴线并对车门旋转轨迹进行检查,防止车门边缘与周边结构(如前翼子板)或前、后门之间发生干涉车门绕铰链轴线的摆动轨迹分析解图:①垂直于铰链轴线截取需要分析的截面②在截面图上给出铰链轴心位置③作门边的摆动轨迹④分析间隙检查门缝线造型的关键线(K线)车身的门缝线是空间曲线。检查车门开缝线的位置和形状是否合理的方法是作K线—门缝最后极限位置线。表面门缝线与铰链轴线的关系a)俯视b)前视C-风窗下边缘线D-前翼子板表面后边缘线T-前门前边缘K线的研制是为了确保车门摆动时车门与其它部分(如翼子板,门体等)具有合适的间隙:①确定间隙最小的条件②根据上述条件,和初始车门外板表面和铰链轴线位置,在A、F、D、B、G、C、E等位置作垂直于铰链轴线的截面,并作各截面前门摆动运动分析图③将其余截面(A、B、D、E)向后移调至K线,并将其边缘点反投到车身侧表面上,连接这些反投点所得的线就是铰链上、下穿透点之间的门缝后移的限制线。铰链轴线在车身宽度方向的布置铰链轴线与车门外板表面的距离愈大则愈容易发生干涉,铰链轴线应尽可能向车身宽度方向外移铰链布置时要处理好轴线外移与铰链跨距和车门长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铰链的跨距与车门的长度1-上铰链;2-下铰链;3-铰链轴线;4-门外板;5-门内板锁啮合口s点;A-铰链轴线至车身最宽点距离;z-铰链跨距;l-门长度铰链轴线的倾角铰链轴心线内倾角设计主要目的:其一,车门回正力;其二,车门抬升量。铰链内倾角一般设计为0-3°之间。铰链轴心线后倾角设计主要目的:其一,车门回正力;其二,车门分缝线。铰链后倾角一般设计为0-2°之间。铰链轴心线前倾角设计主要目的:其一,车门分缝线;其二,车门抬升量。铰链前倾角一般不需要。车门回正力:为保证车门闭合性能,车门在关闭时提供关门的助动力矩(向心力矩),一般设计助动力矩的最小值为2N,同时又使车门关闭时不产生过大的力,一般设计助动力矩(向心力矩)的最大值为6N。车门回正力主要是由内倾角贡献。车门抬升量:我国城市道路设计标准规定,路面横向坡度为2%,最大路缘高度为200mm,根据该规定,当汽车停在路边时,建议车门开启时的提升值为15~30mm。车门抬升量定义为车门开启60°时,在离铰链轴线垂直距离为762mm处的门下边缘点升起的高度值。车门抬升量主要内倾角贡献。车门分缝线:车门分缝线布置尽量靠近铰链轴心线,即尽可能靠前靠外布置轴线。车门分缝线主要是由前倾角和后倾角贡献。四、铰链间距布置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空间允许,铰链间距设置得越大越好。越大,铰链”X向”受力越小,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门下垂。可实际设计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比如车身外部造型、A柱B柱的形状等,常导致铰链间距无法设置得足够大;但经验表明,无论如何,“铰链间距HS(hingespread)”与“铰链锁柱间距DL(doorlength)”的比值不应小于1/3;示例见下图。设计初期一般先根据CAS造型确定比较合理的分缝线,然后根据车型平台及车型定位,以及现有铰链库内铰链的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