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传统中国帝国制度的财政基础从秦代起,传统中国进入了帝国时代,在政治制度上逐渐建立和完善了独特的帝国体系或帝国制度。这一帝国制度,在内容上可以用林尚立先生的一段描述来概括:“中央集权与郡县制的有机统一;选官制度与教育制度的有机统一;皇权统治与官僚政治的有机统一;民间治理与官府治理的有机统一;朝贡制度与华夷秩序的有机统一等等”[1]。这种帝国制度的突出之处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建立时间早(相对于西方以及相对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而言),存续时间长(前后近两千年)。在今人看来,前者是“早熟”,后者是“超稳定”或者“停滞”。 本文不打算探讨帝国制度本身的内容或者它的功过是非,只是试图简略说明,是怎样的财政制度在不断汲取物质资源来维系这种帝国制度,以及怎样从财政维度来透视这一帝国制度的变迁过程及其运行特征。本文将从古代中国财政制度史料中探寻制度变迁的基本脉络,以反映对帝国制度其支撑作用的财政基础及其权力运行特征。 一、帝国的财政体制及其变迁原点 王亚南先生在《中国官僚政治讨论》一书中,将传统中国帝国制度概括为官僚制度,并将其支撑杠杆总结为科举制和两税制两个方面[2]。从这个结论出发,笔者进一步将传统帝国体度及其支撑基础,概括为如下图所示内容。该图显示出,传统中国帝国制度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的皇权政府,运行这一体制及政府的有两类人,一类是权力相对无约束的专制君主,另一类是依照常规规则进行统治的官僚:前者为后者给予日常行动的意义和合法化的符号,推动(激励和约束)后者的日常行动;后者承担常规治理工作,支持着专制君主的存在和延续。宋人将这一套体制概括为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孔飞力将这样的体制称为“官僚君主制”[3]。 图中显示出,支撑这一皇权政府的一根支柱是科举制:向上,科举制为皇权政府提供人才支持,将社会精英纳入政府体制内;向下它以考试、官办学校等组织形式,引导社会接受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和信仰,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稳定。支撑皇权政府的另一根支柱则是以两税制为名的财政制度:向上,它为皇权政府提供物质支持(钱粮力役),维持政府的运转;向下,通过编户齐民、整顿田制、兴修水利等方式,发挥社会组织和经济管理的职能。本文只讨论支撑帝国制度的财政杠杆,即图中的两税制。不过,两税制是唐代以后财政制度的名称,下文将用租税制[4]这样的名称来统称自秦至清这一段时间的财政制度。显然,租税制度提供的钱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