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唐)杜甫登岳阳楼全景登岳阳楼全景岳岳阳阳楼楼夜夜景景代表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歌的主要思想: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创作背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漂泊江湖亲朋故旧音讯全无,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悲“悲”在何处景悲——己悲——国悲“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颔联是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第三、四句写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登楼所见,洞庭湖水,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浩瀚壮阔、无边无际无边无际。。这两句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试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3)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说明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词)“坼”是裂开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划分。“浮”是漂浮。(句)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地,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湖水之中,(境)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宏伟奇丽的壮阔图景。(手法)诗句寓情于景,(感情)寄寓了诗人长期漂泊无归的情感,表现了他宽广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涕泪之中都饱含着作者的哪些情感?•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念亲、哀己、忧国)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句变得如此狭窄,似乎不太相称。其实,空阔句变得如此狭窄,似乎不太相称。其实,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飘零之感。这二者之感。这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是有内在联系的。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世无限悲苦之情。第七句“戎马关山北”又一转,这五个字的第七句“戎马关山北”又一转,这五个字的广阔胸襟广阔胸襟,与第三、四句的,与第三、四句的宏奇伟丽宏奇伟丽气象,上下气象,上下衬托,十分相称。衬托,十分相称。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由马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