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概论(一)重点内容一. 基本概念1. 抗菌药物 :包括抗生素与化学合成抗菌药物。抗生素 :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其他微生物作用的活性物质。2. 最低杀菌浓度 (minimal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MBC):指在体外试验中,抗菌药物能使活菌生长减少99%以上的最小浓度。3. 最低抑菌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指在体外试验中,抗菌药物能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4. 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5. 抗菌谱: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6. 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通常以时间(h)表示。7. 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 系指微生物、 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 抗药性的产生使正常剂量的药物不再发挥应有的杀菌效果,甚至使药物完全无效,从而给疾病的治疗造成困难,并容易使疾病蔓延。8. 化学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的一切具有化学结构的药物的统称,目前已成为“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和“抗肿瘤药物治疗”的专用名词。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动物半数致死量( 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 (ED50) 的比值 , 或用 5%致死量( LD5)与 95%有效量 (ED95) 的比来衡量。 CI= LD 50/ ED50 二. 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β - 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三.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2.损伤细胞膜 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4. 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5. 对抗代谢物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概论(二)重点内容一. 细菌耐药性1. 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指细菌对抗菌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是细菌的一种抗生现象。 细菌耐药性的程度以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2. 耐药性产生原因:(1)细菌本身因素:可通过突变或获得耐药质粒而产生耐药性。(2)抗菌药物广泛应用:抗菌药在农、畜、水产方面滥用导致耐药菌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3)盲目应用广谱抗菌药物。(4)缺少联合用药:个体化联合用药可缩短疗程,减少用药剂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5)医学新技术的应用:人工瓣膜、介入治疗等,新技术为机会致病菌提供进入人体的通道3. 分类固有耐药性( intrinsic resistance):又称天然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