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分析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 错例1 题目描述: 典型错解: 错因分析: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有所误解,认为像综合算式48-7+12=53(人)和分式48-7=41、41+12=53(人)两种算式的形式不一样就是两种列式的方法,没有将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联系起来,再加上教师在讲授的时候没有有效引导,从而导致这样的错误出现。 教学建议: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交流和反馈解题的思路,使学生明确 48-7+12=53(人)这个算式中,4 第一步 48-7 就表示转走 7 人以后班级的人数,再加上 12 表示转来后现在学生的人数。对比分式 48-7=41、41+12=53(人)不难发现,二者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从而告诉学生解题思路相同的算式是相同的方法,激发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如 48+12-7=53,先求出转来后的班级人数,再求转走后的班级总人数。 错例 2 题目描述: 校园里有 22 盆菊花,月季花比菊花多 13 盆,两种花一共有多少盆?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通过学生的做题,可以分析出造成学生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两个:首先是学生审题不够仔细,对于问题没有认真分析,想当然的拿两个已知的数字22 和 13 相加;其次学生对其中的数量关系不够明确,没有认真分析其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以及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月季花比菊花多 13 盆” 这个中间条件分析得不够透彻,以至于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题目,认真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要想求“两种花一共有多少盆”这一问题,必须知道月季花和菊花各多少盆,从而顺着问题去找。学生进而从已知的条件中知道菊花有 22 盆,但月季花需要借助 “月季花比菊花多 13 盆”这一中间条件去求,从而知道月季花可以用“22+13”这一式子表示,找到了两个必须的条件,“两种花一共多少盆”学生就可以列式 22+13+22=57(盆)。因此在此类知识上,引导学生对于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是今后教师教学的重心。 错例 3 题目描述: 小红:我今年 6 岁。妈妈:我的年龄是小红的6 倍。妈妈比小红大几岁?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够仔细,对于问题没有斟酌就开始下笔,以至于答非所问。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已知条件的分析还不到位,对于“我的年龄是小红的4 倍”这一中间条件理解还不是很透彻。 教学建议: 此类教学,教师基本上可以采取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