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骆艳华、苏慕丹、高学超目录历史背景人物简介内容解读文本意义历史背景本篇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在他生前未曾发表。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人物简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年7月28日-1872年4月13日),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内容解读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指旧唯物主义,既包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也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等(注:庸俗唯物主义不是旧唯物主义)。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16—18世纪英法等国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事物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的花。(列宁)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超越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客观唯心)人和自然界。费尔巴哈:直观的对象性;马克思:对自然界的改造“只有理论活动才是人于中满足自己,让自己自由地活动的那种活动……同时人也让自然安静地”“存在下去与此相反,如果人仅……仅立足于实践的立场,那他就跟自然不睦,使自然成为他的自私自利、他的实践利己主义最”顺从的仆人。解读:首先,批判了所有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将研究的客体认为是与人类活动毫无关系的,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而看不到改造与被改造的方面。其次,批判了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人的能动性,但是却将其过度夸大,看作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精神。最后,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没有正确认识人的实践,将其与狭隘的犹太人牟利经商的活动等同起来;同时认为人的活动仅仅是理论的活动。这两点描述的是其实践观点的缺陷。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解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没有通过实践、与现实相脱离的思维的真理性是无从考证的,探讨这些问题在他看来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思维和存在、主观同客观的统一。康德认为现象在“”“此岸,本质在彼”岸,本质是不可“”认知的自在之物,因此只能停在此岸,不能到达彼岸。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唯心主义哲学。特征:形式繁琐,脱离生活,探讨无关现实的神学问题。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解读:“否定了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强调要看到人在实践中改造自己也改造着社会环境,教育与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