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历史发展过程小组成员编导1802班:董孟瑜代梦蝶黄雪妍解凯瑞董孟瑜: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内容定义代梦蝶:纪录片存在的利弊分析黄雪妍:纪录片结构及案例分析解凯瑞:PPT制作成员分工:目录1•纪录片的定义及内涵2•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及现状3•纪录片的结构及案例分析4•纪录片存在的利弊分析1.纪录片的定义和内涵最初提出“纪录片”这一术语的是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个定义至今仍然受到广泛尔逊,他的认同和接纳。纪录片是影视艺术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美国几所大学联合出版的《电影术语辞典》中指出“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我国学者任远教授系统研究了纪录片作为一门艺术形式的内涵和性质,他认为“在电视中制作、播出的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环境中发生的真人真事。”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纪录片的本性和第一原则就是纪实性,是利用原始素材对世界的真实把握,一句话,纪录片反对虚构。但同时,纪录片也是一种艺术,它可以而且应该以艺术的手法来展现,要表达创作者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另外,纪录片既然是用声音和画面来表达,画面的美感和后期的剪辑艺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纪录片的这些特性,它一方面承担着我们把握真实世界的责任,传承历史和文化,发挥着文献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一门艺术给观众带来极强的审美体验。2.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及现状中国纪录片诞生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秋,它一出现便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艰难的社会变革和风雨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便与祖国的命运血脉相连,它一直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舞旗呐喊。尽管中国纪录电影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远远逊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敬业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者们在二十世纪近百年历史之中,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画面。这些画面,绘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漫漫长卷;这些画面,不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各个阶层努力奋斗的各种状态,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现实价值。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过程第三阶段21世纪初飞速发展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突破和成熟第一阶段建国后到20世纪70年代“形象化的政论”1.建国后到20世纪70年代——“形象化的政论”我国的纪录片创作起步较晚,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纪录片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理论学习都是由苏联指导的。当时,苏联对于纪录片的认识就是“形象化的政论”,这句话是对列宁原话的扩大理解和误解。列宁在谈论新闻片的时候提到“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这里的新闻片要具有适当的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而其精神应该符合我们优秀苏维埃报纸所遵循的路线。”即纪录片是可以具有新闻性和政治性,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应当是纪实性。在这种理论误解的影响下,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呈现出主题先行和主题单一的情况,纪录片为政论的宣传和需要而存在,失去了艺术本身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特别是“文革”时期,纪录片的创作更是为了政治服务,已然失去了其艺术属性。2.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突破和成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长期受到禁锢的思想得到解放,加之政策的扶持,纪录片的创作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并趋于成熟。一是纪录片的系列化和长篇化,比如1980年拍摄的《丝绸之路》有17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有25集。第二是纪录片的栏目化,比如1978年中国的第一个纪实性节目《祖国各地》,以及中央电视台周播纪实性栏目《地方台30分钟》。纪录片的栏目化是中国纪录片开始成熟的一个标志。三是与外国合作拍摄纪录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等都是与日本合作拍摄的。与外国合作拍摄的经历让中国纪录片在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