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有感很早的时候,我就读了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但是那时还很年轻,无法完全悟出其中真谛。后来,随着教育经验的增长和教育实践的积累,我又好好读过几遍。在这个寒假里,我又重温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本书,好像一泓清澈的流水,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这本书,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赶走我们心中的阴霾;这本书,仿佛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hellip;hellip;这本书历经时间的检验,至今仍然闪烁着诱人的光环。特别是书中的许多建议,对当下的我们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茗第六条建议时,我感叹不已,赞叹由心生,同时也在沉思着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和收获。把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大师的第6条建议,从中总结出以往在后进生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并得到了一些启示。一、了解后进特点剖析后进原因在我十几年的教师生涯中,所教的每一个班级里面总会存在一些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其变差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家庭因素。每个后进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后进的家长。这是我们每个班级中存在的共性。我们学校的孩子生源,既有本地户口的子女,又有新莞人子女。作为新莞人,家长能够在这个城市里打拼,大多文化素质较高,注重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熏陶教育;而部分本地户口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只在物质上无限供给,忙于挣钱的他们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还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对孩子学习很少过问;个别儿童由于是单亲家庭,家长因各种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这些孩子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学生自身因素。分析这些后进生的后进的自身原因,可以将他们分成不愿学习和不会学习两类。1、不愿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那些虽然头脑反应灵活,但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贪玩,平时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始终不愿放弃他们,总在他们身上花费第1页共4页更多的精力。请家长、布置惩罚性的作业、做思想工作等等方法都用尽。可是往往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起到负面反应,差生始终步入不了优秀的行列。2、不会学习的学生。则是指书中所提到的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又该学习了;刚刚学会了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通常都是采取反复抄写,反复背诵,强制要求死记硬背的方法,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二、竭尽所能力转化后进生面对班级里的后进生,我们一般采取的就是补课这一手段,经常给这些孩子开小灶,做习题,可是付出得越多反而得到的越少。记得自己曾带过的一个名叫龙的学生,为他的学习我可是费劲了心思。在学校,我总是见缝插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他补课,如课间、上课前、放学后,甚至我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补差计划,调动周围的优秀学生帮他补课,降低对他的要求:别的学生要求必须背诵的课文,他只要读通顺、流利;别的学生写文章要求字数,对他则不作字数要求。我对他说:你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就不要读书了,还是专心致志学会教科书,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会算了。可是每次考试,他的成绩总是稳居后三名,以至于各种考试语文经常不及格,我不禁扼腕叹息:这样的学生真是无可救药。我百思不得其解:对于这种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东西的所谓的后进生,我已经尽所能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尽力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尽量让他们只完成课本要求的,不去读那些课外书以免分心。可是换来的是差生更差。这真应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说: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三、找准开启后进生心灵钥匙激发后进生觉醒的心灵钥匙到底是什么呢。就在我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突然惊醒,书中有第2页共4页这么一句话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