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增长极理论视角下的西部发展战略 张鑫 2 0 0 6 1 0 4 2 1 4 7 增长极理论是20 世纪50 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配鲁(Francois.Perroux)提出的,后来,佩鲁的学生保德维尔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不同时期出现在不同区域,以不同强度在不同区位形成极点,通过辐射形式向外扩散,对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影响,在一定的经济环境或经济空间中形成“推进单元”与周围经济环境相结合,对其他经济单元施加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影响产生“支配效应”,通过自身的创新或增长诱导其他经济单元适应的改变,形成不同于以前、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不同于以前、具有特色的新型产业聚集,也即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在 20 世纪80 年代传入我国,经过我国学者的吸收和创新,提出了“梯度推移” 理论和“点轴系统”理论,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东部三大经济增长极的迅速崛起,拉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的成功运用。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区域经济逐渐呈现出东、西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然而解决这一问题仍然需要运用非均衡发展的理论思想,依靠政府加大对于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确定重点区域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再通过增长极的扩散作用,拉动西部经济的整体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在西部地区增长极的构筑构成中,既离不开自身的要素禀赋的利用,同时也需要东部已有增长极的漂移和叠加,进而实现产业的递归式演进发展以及整体社会效益的提高。 一、增长极理论的内涵与实际运用 1 、增长极理论是一种发展理论 佩鲁的增长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发展理论,它强调的是“增长是如何产生?如何进一步发展的”。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最终影响”。“一个增长极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结合的增长诱导单位,它具有规模大、增长快、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有创新潜力等特点,其增长和创新将促进其他经济单位的增长。”至于增长极的形成则主要包括三个初始条件:一是在该地区有足够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二是要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三是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环境。既包括运输、能源、通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