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十个环节 每个教师都渴望能上得一堂好课,不是因为上好了课可以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名利,而是因为教学本就是教师的根本,不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课堂教学总是始于教师的备课,止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怎样才能备好一堂课,并以此为基础,上好一堂课,真正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呢?笔者无意从教学改革或创新思路的角度去讨论备课这个命题,而只想从最基本的备课常规出发给一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以一个备课的脉络,并启发他们沿着这一脉络在课堂教学中尽情地去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才华。 备课,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课前准备工作,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熟悉熟悉教材、写写教案那么简单,它应该是一个教师运筹帷幄的帅帐、决胜千里的沃野。从过程上来讲,它大致可以分为备课标、备学生、备引入、备教材、备目标、备教法、备结构、备教具、备练习、备作业等十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又饱含各自的特点和重点。 一、备课标 课标即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作为一门课程的核心,课标以学科的角度、从专业的高度给出了本课程教学的各项目标和要求。对教材的编写者来说,它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体现的是学科思想和专业体系;对普通施教者来说,它是课程的价值所在,体现的是教学过程的目标和指向。实际上,课堂教学就是把课标分解成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教师只有通过熟悉课标、研究课标,仔细品味课标所蕴藏的学科思想和价值指向,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课标的内涵和外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课标的思想和价值,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备学生 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学生,作为教师引导的对象,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两大因素:一是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生理、心理状况,二是要指导学生的学法。学生的总体状况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个体状况,即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包括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知识储备等);二是班级的整体状况,即班风、学风,学生构成状况,学生学业层次状况。教师只有在对学生状况有了全盘掌握的前提下,才能根据学生状况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指导正确的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备学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找准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以在教学中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三、备引入 学生作文时,语文教师常常会要求学生做到“虎头、猪肚、豹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