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孙华 一、指导思想 1.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情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注重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4.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探讨中美关系在正常化的历史影响。 (3)了解中日关系改善的背景、经过及影响,认识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启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事先搜集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探讨中国外交突破的现实意义及对国际关系影响,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原因及经历的曲折历程,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外交地位高低取决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的道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开放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 1.课标内容: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2.地位和作用: 教材主要介绍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在专题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既是对建国初期外交政策延续性的学习,也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外交政策与成就的讲述铺定基础。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及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2 难点:通过了解中国外交成就和经历曲折历程,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主义教育,形成积极进取人生意识。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1.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 四、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