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反杜林论》有感恩格斯在哲学篇第九章中,从认识论方面批判了杜林的永恒真理论,同时批判了他的永恒道德论,论述了道德和经济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杜林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认为人的善恶是先天就有的,把道德说成是超历史、超阶级、脱离经济基础的范畴,并宣扬他这种永恒道德原则,不仅适用于一切时代,而且适用于人类之外的生物界。但是恩格斯否定了这一观点。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这就说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受一定的社会状况所制约,不是超历史的东西。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是还指出:“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是,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在原始社会里,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念,但人们遵守的道德标准,如在氏族的部落内部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爱同胞,服从决议,为部落应用作战等。这些道德标准,是有当时生产关系的公有性质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产生了两个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产生了与奴隶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例如,我国春秋时期坚持奴隶主阶级专政的顽固派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奴隶制度的道德观念。他的反动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他所说的“仁者爱人”,就是爱奴隶主贵族。他认为只有奴隶主是讲“仁”的,奴隶们应该服从有“仁”的奴隶主的统治。他所说的“复礼”,就是要恢复奴隶制度的典章制度,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一边达到奴隶们“犯上作乱”的反动目的,这种道德观念是与维护奴隶制度相适应的,成为奴役奴隶的精神枷锁。封建统治阶级一直把“孔孟之道”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作为奴役、毒害劳动人名和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在第1页共20页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的道德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他们公开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鼓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个性解放”等等,都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目的的。由此可见,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不同社会经济状况就产生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所以道德是历史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杜林的那种适用于一切时代的永恒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20XX221104110020数学1班李秋节第二篇:读《反杜林论》(哲学篇)有感(模版)读《反杜林论》(哲学篇)辩证法有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十二和十三章中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揭露了杜林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源,深刻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恩格斯在分析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时,阐明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杜林完全颠倒了思维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他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我们可以用意识起源和本质来反驳他,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历史产物。在人的意识产生的过程中,不是象杜林所说的那样思考思考着意识就出现了,其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它促进了意识的器官――人脑的形成(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劳动中产生了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人们用语言作为载体来反映人脑中的对外界物质的映象。其次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对外界客观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其“原型”。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恩格斯揭露了杜林的自相矛盾。杜林攻击马克思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论述,而他自己也承认和运用第2页共20页了质量关系的关节线。杜林攻击马克思所使用的手法,是制造虚幻的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