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的意义在于启蒙与反思 “当中国社会在转轨过程中反复遭遇精神阵痛之际,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会不会成为触发新一轮国民教育的契机呢?” 在世博园转悠,看到德国馆纪念犹太人被害的那两万多块散见于大小通道、触目惊心的“绊脚石”,看到印度馆拥有珍贵遗存的贫困小村发展计划,看到瑞典馆 50 多个已经变成现实中须臾不可离的精彩创意,看到毛利人快乐得无遮无拦的舞蹈……有一种恍惚的感觉:我们和世界上最深刻的反省、最美好的努力、最先进的理念、最纯真的快乐,是这样的近在咫尺于是,很容易就理解了先人“一日观会,胜于十年就学”的感叹。 迄今为止,世博会参观人数之最,发生在 1970 年的大阪。当时有 6200 多万日本国民涌入大阪世博会,其中高达 60%是学生群体。这届世博会被誉为“日本腾飞的标志”,据称极大加速了日本国民在观念上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战后日本经济及社会的腾飞。看来,世博会确实可能成为国民教育的极好契机。上海世博会能不能也担此重任呢? 国民教育,向为志士仁人所重。梁启超称,“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鲁迅先生更为国民性的改造呕心沥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中国虽称古国,但拥有国民意识却是晚近的事情。在漫长的皇权统治时代,百姓只是臣民,而非国民。以培养拥有公民意识、道德观念、人文思想和开放胸襟为大任的国民教育,迄今仍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艰难使命。 从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民责任意识走近大众,再到真理标准大讨论……在中国曾经掀起的国民教育热潮中,都有一些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偶然是一触即发的契机,必然是深厚的历史动因。那么,当中国社会在转轨过程中反复遭遇精神阵痛之际,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会不会成为触发新一轮国民教育的契机呢? 契机,往往源于骤然开阔的视野,更有痛苦的反省。上海世博会正在坦然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意味着举世公认的成就,也意味着凸现我们遭遇的困难、体制的弊端,以及国民性的弱点。我们不光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看到全人类为寻求应对之策在世博会集思广益、奇思妙想且抱团取暖的不懈努力,也看到别人眼中、世界眼中的我们自己,或许有前所未有的美丽,同时也有诸多差距甚至丑陋……毕竟,我们还在“发展中”。 “开始新一轮的国民教育、现代意识启蒙与对国民素质的反思——这...